[拼音]:weiqi
传说起源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代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约在隋唐时传入日本,19世纪时传入欧洲。下围棋极似用兵,历来为文人雅士和军事家所喜爱。它对于提高战略战术意识,发展智力,陶冶性情,都有良好的作用。围棋在日本非常盛行,号称国技。我国从1956年起把围棋列为国家体育项目(见彩图)。近年来,围棋在欧美各国也有很大发展,欧洲围棋锦标赛现在每年举行1次。从1979年开始,在日本每年举行 1次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目前围棋正在逐渐走向“国际化”。
围棋用具、着法与规则围棋用具①棋盘:以木制为宜,略呈长方形。上面横竖各画19条平行线,构成361个交叉点。为便于判定位置,在盘上标列9个小圆点,称之为“星”。棋盘的标准规格如下:总长46厘米,总宽43.3厘米,厚度3厘米或3厘米以上。竖线19条,间距2.25厘米。横线19条,间距2.4厘米。线宽1毫米,“星”小圆点直径 2.5毫米。
(2)棋子:圆形,分黑、白两色。黑子181个,白子180个,棋子直径约2.18厘米,中心厚度约1厘米,每子重量约6克。
(3)标准棋桌:长90~120厘米;宽46~50厘米;高65~68厘米。
围棋着法与规则一般是 2人对局。对局开始前需确定谁先走,先走一方执黑子走第 1步,后走一方执白子走第 2步,以后双方交互轮流下子。1步棋只准下1个子,棋子下在棋盘的交叉点上,而不是下在空格内。棋子下定后不再移动位置,不准拿起重下。已有棋子的交叉点不能再下子,“禁着点”不准下子。
(1)“气”和吃子: 1个棋子下到棋盘上之后,它的上、下、左、右有以直线相连的紧邻的2~4个交叉点,其中的空点都是这个棋子的“气”。图 1中 A例的白子有 4“气”,B例有3“气”,C例有2“气”,D例也只有2“气”(因两个紧邻的交叉点被对方占领,故不是“气”)。凡是1个子的紧邻点已为己方棋子所占领时,这两者就构成一个共同体,术语叫“连”。计算它们的“气”数时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如图1中E例的两个白子相连共有4“气”,F例的3个白子相连共有7“气”。没有“气”的棋子要从棋盘上拿掉,术语叫“提”,也叫被“吃”掉。如图2A例是1个白子被吃掉的例子;B、C是两个白子与两个以上的白子整体被吃掉的例子,图 2中无“气”的白子被吃掉后即成为变化图(图3)的形状。
(2)“禁着点”:棋盘上任何一点,如某方下子后会使自己这部分棋子成为无“气”的状态,同时又不能吃掉对方的棋子,这种空点叫“禁着点”。“禁着点”内是不准下子的。图 4中 A、B、C三例的 D点都是黑方的“禁着点”。
(3)活棋和死棋:对方无法吃掉的棋是活棋,通常的活棋形式有: a.一块棋有两个对方的“禁着点”, 术语叫做有两个“眼”,图 5中A 、B、C三例的白棋各有两个“眼”,都是活棋;b.一块棋围得的空点较多,已经具备了做成两个“眼”的条件。图5中D、 E、F三例,白棋都是活棋。凡是迟早要被对方吃掉的棋子都是死棋,通常的死棋形式有:a.没有“气”的棋子,这些棋子在对局的过程中已经被对方吃掉了;b.有些棋子虽然还有“气”但本身已经没有条件做成两个“眼”,最终还是要被对方吃掉。图 6中A、B、C三处被围的黑棋都是死棋。活棋有一种特例,即双方被围的部分都没有两个眼,但形成互相吃不掉的相持局面,这种类型叫做“双活”,双方都算活棋,如图 7的4例。
(4)“劫”:图 8中A例是一种常见的“劫”。如黑方在C点下子吃掉1个白子后,成为右面变化图的形状,此时不准白方立粗苯釉贒点下子吃还1个黑子。白方至少必须在别处先下1子,如黑方也在别处下 1子,白方才能在 D点下子吃还 1子,这叫做“劫”,也叫“打劫”。在这过程中,白方在别处先下1子叫做“找劫”, 黑方跟着在别处下子叫做“应劫”,黑方如不“应劫”而占 D点时叫做“粘劫”。但图8中之B例,如黑在E点下1子吃掉两个白子而成为右面变化图时,白方是可以立即直接在F点下1子而吃还1个黑子的,术语叫“打二还一”。 以此类推还有“打三还一”,“打四还一”……等,它们与“打劫”是有区别的。图9叫做“连环劫”。
(5)胜、负、和与计算方法:2人交互下子,最终占点(地)多者为胜。 对局时一方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就是输棋(对方获胜):a.对局过程中自己认输;b.限时比赛读秒过时;c.对局过程中因故弃权;d.迟到时间超过规定限度;e.由于严重犯规而被判输。在互先(即互相先走)的比赛中,为了抵销黑方先下一手棋的有利条件,可规定黑方贴若干子给白方以求平衡, 贴子数一般为匧子(五目)或卶子(五目半)。让先(即让对方先走)的对局黑方先走,黑不贴子,双方水平如有更大差距时可用让子的办法加以平衡,如让 2子、3 子、4子……9子,甚至更多。凡占完单官(双方之间尚未占据的公共空点)而终局的对局,如规定黑方贴给白方五目半,即黑方占得184点为黑胜3/4子,白方占得178点为白胜1/4子,占得点低于各自所占之标准为负。 在让先的对局中双方各占得180┩点为和棋,超过此标准者为胜,低于此标准者为负。计算方法有数子法和填空比目法两种。a.数子法:双方占完单官终局后,先将双方的死子从棋盘上拿净,然后计算其中一方所占的点数,它包括该方在棋盘上生存的子、该方所围得的空点(即目)和双活中该方在公气中所分到的点(目)。双活的公气点一般由双方平分。但如遇双活中的某些公气点只能由一方下子占得时,这些点就归这一方,如图 9所示。图10中 A、B、C、D 4点,黑方不敢在其中任何1点下子,但白方则随时可在其中任何2点下子,这4点中的2点实际上已归白方所占得,在计算时应为白占得3点,黑占得1点。图11所示,可由双方在比赛中实战解决,至终局时如双方都不在 A点下子,则按双活计算, A点各得一半。b.填空比目法:对局过程中凡是吃掉对方的棋子要保留下来,终局后把吃掉的死子互相填进对方所占的地域中,然后比较双方所占得的空点(目),目多者为胜,少者为负,相等为和。采用这种计算法可以不收单官,或认为任何一方单独占完全部单官,均对胜负无关。
(6)对局记录:平时对局,棋手可在终局后自己根据记忆进行复盘记录。 正式比赛,则应由裁判员担任记录。记录应在比赛进行中随赛随记,至终局时全部记完,其格式、内容、方法等如图12所示。 ⑦终局:一局棋下到占完双方之间的公共空点(单官)后,双方一致确认终局时即为终局。在占完单官后,一方认为已经终局,另一方认为有棋可下,双方意见不能统一时,应通过续弈得出结论。在终局前允许一方占完之后 1个单官又争粘单劫(术语叫做“粘劫收后”)。
围棋发展史围棋为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围棋的起源和发展据西汉扬雄《方言》说:“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关于围棋的起源,先秦史官编的《世本》说:“尧造围棋”;晋张华《博物志》说:“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潜确居类书》说:“夏人乌曹作围棋。”尧、舜、乌曹 3人距今均在4000年以上。《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曾记载了卫国太叔文子的一段话:“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这说明当时围棋已发展到一定阶段。
现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围棋是19道棋局。另有一种17×17共 289个交叉点的棋局,仅在 地区流行,又名“藏棋”。古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这两种棋制在汉代就已在我国南北各地流行。此外,历史上还有过13道围棋局和15道围棋局。根据《孙子算经》、马融《围棋赋》及《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记载,19道的棋制在汉时已被采用。19道的棋制棋路广,变化多,又符合我国古称围棋有“天地之象”的哲理。因此,在两晋南北朝时就成为定型了。
我国古代围棋等级制度我国古代对某种技艺有较高成就的均称为“圣”。晋葛洪《抱朴子》说:“故善围棋之无比者,则谓之‘棋圣’。”棋圣是我国古代给棋艺家的较高荣誉,《后汉书》说:“弈秋以棋局取誉。”这个“弈秋”就是战国时“通国善弈”的国手。东汉初期桓谭所著的《新论》,将棋手分为上、中、下3等。
汉末三国时期,围棋更加蓬勃发展,高手不断涌现,如严子卿、马缓明等被推为“棋圣”。明陶宗仪《说郛》引魏邯郸淳《艺经·棋品》说:“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南北朝时南朝的统治者爱好围棋,设立围棋州邑。还有大中正、小中正的官职,成为实行围棋九品制的管理机构。据《南史·柳恽传》记载:“梁武帝好弈棋,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为(棋品)三卷,恽为第二焉。”这是我国围棋史上一次规模较大的评定棋品的盛会。从唐代开始,提倡“棋待诏”制,围棋九品制遂不行。不过,这种制度后来流传至日本,却成为日本九段制的根据。
唐初设“内文学馆”,后改称“ 艺馆”,并设有经、 史、书、 画、棋等博士。唐玄宗初设置翰林待诏,为文学技艺侍从之职。围棋有棋待诏,属翰林院,官阶同九品。棋待诏制,从唐初至南宋末,延续了 500余年, 及至元明时代,名存实亡。明代, 民间的围棋竞赛非常盛行,棋艺水平迅速提高,并在正德、嘉靖间形成了3个著名的流派:永嘉派、新安派和京师派。
围棋比赛我国围棋全国比赛由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轮流在各省、市举行(图13)。比赛分组有男子个人、女子个人、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少年儿童。
男子个人赛自1956年开始,一般每年举行1次。自1978年起,女子单独举行个人比赛,在此以前女子参加男子比赛。在1975年第3届全国运动会上,第1次举行了围棋的男子团体赛。女子团体赛始于1979年。少年儿童围棋赛始于1960年,以后每隔1~2年举行一次。1980年初,《新体育》杂志社在北京举行了“ 杯”老同志围棋赛,一些领导于部、 人士和著名科学家参加了比赛,叶飞获得冠军。1979年7月,《新体育》杂志社在北京举行了“新体育杯”围棋赛,聂卫平获得第 1届冠军。1980年9月在成都和北京两地举行的第2届“新体育杯”赛中,吴淞笙取得向第1届冠军挑战权,在5局3胜的挑战赛中,聂卫平以 3比1获胜。1979年3月,由日本棋院和日本航空公司在东京联合举办第 1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来自世界 16个国家的 32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我国围棋选手聂卫平和陈祖德分获冠、亚军。1980年3月,在第 2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中,我国青年棋手陈嘉锐获得亚军。1981年3月,在第3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中,我国青年棋手邵震中获得冠军。
围棋在国外围棋的国际交往1960年在 和松村谦三共同倡议下,中日两国围棋手进行了第1次交流。以名誉九段漱越宪作为团长,包括著名九段棋手坂田荣男和桥本宇太郎在内的日本围棋代表团首次访华。1962年我国围棋代表团首次访日。1963年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时,19岁的我国棋手陈祖德5战5胜,首次战胜日本九段专业棋手(执黑)。1965年陈祖德再次战胜日本专业9段棋手(互先)。1973年,在 的关怀下,中断6年之久的中日围棋交流又得到了恢复(见彩图),我国棋手访问了日本。1974年,包括专业和业余棋手在内的日本围棋手来我国访问比赛。我国棋手取得了30胜2和24负的良好成绩。1976年我国围棋手访日,24岁的聂卫平取得了6胜1负的优秀战绩,他先后战胜了日本著名的9段棋手藤泽秀行和石田芳夫,被日本围棋界誉为“聂旋风”(图14)。同一次出访中,我国21岁的女棋手孔祥明与日本女子专业棋手和业余男棋手对弈7局,均获胜。20年来,中日双方的围棋交流共达30次,其中我国队出访17次,日本队来访13次。
1978年7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2届欧洲围棋锦标赛中,我国棋手聂卫平获得让子棋邀请赛冠军,这是我国围棋手首次访问欧洲。同年12月,我国围棋手应邀前往英国参加了第5届“新春围棋赛”。1979年5月,英国围棋代表团回访,这是欧洲棋手第1次访华。1979年8月和1980年8月,我国围棋手又分别前往 和南斯拉夫,出席了第23、24届欧洲围棋锦标赛。
围棋在日本日本奈良的博物馆“正仓院”藏有我国唐朝皇帝赠送日本的精致的棋盘和棋子。近几百年来,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围棋在日本得到很大发展。目前日本的围棋爱好者已超过1000万人。日本的大、小城市有不少棋室、俱乐部供爱好者下棋娱乐。各大报刊每天登载围棋谱。电视台也经常举办围棋比赛,播送比赛的实况。日本的围棋组织主要有东京的日本棋院和大阪的关西棋院,此外还有日本业余围棋联盟以及各种地区性的业余围棋组织。日本棋院在国内许多城市都设有支部,甚至在国外也设有支部。日本全国共有 500多名专业围棋手。他们分别隶属于两大棋院。棋院除了组织专业棋手进行比赛外,还组织其他的竞赛活动,颁发棋手的段位证书,出版围棋书籍和刊物,收集资料,培养院生以及组织和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等等。日本的专业棋手分初段至 9段9个等级,9段代表较高水平的等级。许多有培养前途的少年围棋手,在10岁左右就成为棋院的院生,棋院委派水平较高的专业棋手担任他们的老师。日本的上层人士十分重视围棋,许多国会议员和 大臣也有专业名誉段位或业余段位称号,政界和财界有不少著名人士担任日本棋院理事。日籍华人棋手吴清源和林海峰自幼学 围棋,在日本享有盛名。吴清源在日本棋坛称雄20余年;林海峰则多次获得“名人”和“本因坊”的称号。
围棋在欧美和世界各地目前开展围棋活动的有30多个国家。近10多年来,欧洲和北美洲在围棋的普及和提高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1938年举行了首届欧洲围棋锦标赛, 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 1959年恢复后,每年举行 1次比赛,由欧洲围棋协会和各主办国的围棋协会联合举办。围棋在美国也有相当多的爱好者,不仅每年举行全美围棋比赛,还有“东部本因坊战”、“西部本因坊战”等等,名目繁多。欧洲和美洲的围棋手水平也以段位来划分。
我国著名围棋手陈祖德(1944~ )上海人,围棋界元老顾水如的学生,他和同时代的吴淞笙都曾得围棋名将刘棣怀的指导。1964、 1966、 1974年3次获得全国围棋比赛冠军。1963、1965年两次战胜日本9段棋手。先后9次访问日本,与日本棋手对局约 200局,胜多负少。现为我国围棋协会副主任,第 5届 代表。
聂卫平(1952~ )北京人,10岁学棋,后随雷溥华、过惕生学围棋,1970年后又得到陈祖德、吴淞笙指导,棋艺进步很快。1975、1977、1978、1979、1981年曾5次获得全国围棋比赛冠军。1979年获第1届“新体育杯”围棋赛冠军,同年又获得第 1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聂卫平于1974年首次战胜日本9段棋手,至1980年他先后共与日本 9段棋手对弈30局,胜17局、和2 局、负11局,成绩卓著。聂卫平是我国围棋协会委员。
我国围棋比赛成绩表
参考文章
棋艺之围棋基本口诀素材
围棋“九段制”的由来基础知识
围棋的由来基础知识
棋道之围棋起源和历史素材
带“围棋”的诗句大全(39句)文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德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围棋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德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0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