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心脑同一论

[拼音]:xinnao tongyilun

[外文]:mind-brain identity theory

现代西方哲学中关于心、身问题的一种理论。心脑同一论主张心和脑不是两个不同的实体或属性,只是一个东西,心理状态或过程实质上是脑状态或过程。这种理论的提倡者有J.J.C.斯马特、S.阿姆斯特朗、H.费格尔等。心身问题要研究“心”和“身体”两个概念在涵义上是否有区别;如果有区别,那么心或身体是否存在;如果有心和身体,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哲学史上历来有一元论的或二元论的回答。心脑同一论是一种一元论。

17世纪英国唯物论哲学家T.霍布斯主张快乐的感情实际上不过是心脏的运动,概念不过是头脑中的运动,这是心脑同一论的思想先驱。同一论主张的心脑同一并非逻辑上的同一,乃是事实上的同一。它至少部分是经验科学的假说,即假设每个具体的心理现象或状态的出现,都以某一具体的脑现象或状态的出现为充足和必要的条件。心脑同一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中枢状态唯物论

显著特征是坚决反对二元论,认为痛觉、思想等心理状态都存在,但不过是经验到这些心理状态的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状态。持这种观点的斯马特起初仅对感觉作出这类唯物主义的说明,后来阿姆斯特朗把它扩展到一切心理概念上,并得到斯马特的赞同。

费格尔的物理主义

费格尔首先提出,心理名词和物理名词在涵义上有区别,但在经验事实上,它们指称的是同一事物或现象,正如晨星和暮星指称同一颗星一样。他认为心理现象名词和某些神经生理学名词尽管涵义不同,但指称相同,都是“原始感触”。他追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E.C.托尔曼,把这样的原始感触看作是神经生理学名词指称的“实在本身”。

消失形式的同一论

这种同一论强调平常的心理概念同科学发现的不相容。例如感觉和有关感觉的谈话必将在科学语言中消失,正如魔鬼和有关魔鬼的谈论已经消失一样。按照这种看法,从来就没有思想、感情、感觉、意象等等,相信有这些东西正如相信有女巫一样,都是错误的。消失论所以是同一论的一种形式,因为“人们现在叫做感觉的东西和某些脑过程相同”这个陈述,也是一个同一陈述。罗蒂和P.K.费耶尔阿本德主张这种同一论。

心脑同一论特别是中枢状态唯物论,不同意行为主义把心理状态或现象等同于行为的观点,认为心理状态是某些行为的内在原因。它承认心理现象具有成为动因的效力,思想、决断、注意等等都能产生行为上的结果。但这个原因究竟具有什么性质,这不是逻辑分析的问题,而是科学问题,对它的回答将取决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鹤骞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心脑同一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鹤骞;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0002.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