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ehui ziben zaishengchan
[外文]:reproduction of the social capital
从社会总体上看的资本再生产过程。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也就不能停止生产,从社会生产的 始、连续不断进行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各个个别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彼此对立,又相互依存。一些资本家买进生产资料,资本由货币形式变成生产形式;同时就是另一些资本家卖出生产资料,资本由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个别资本在循环运动中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由此形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运动。
特点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社会产品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三者的统一。资本条件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特点是:社会产品的生产,是为了剥削雇佣工人,生产剩余价值。在再生产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可以依靠剩余价值来吃喝玩乐,其原始资本不仅不会消耗掉,而且还可以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而增大,因而可以保证不断再生产出资本关系。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在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再生产出维持自己及家庭基本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使他可以而且必须不断地出卖劳动力,表现为劳动力的再生产。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价值补偿,即社会产品的各个部分怎样卖出、卖给谁,以收回垫支出去的货币资本;二是实物补偿,或叫实物替换,即资本家从哪里买进生产资料,资本家和工人又从哪里买到消费资料。如果产品的实现有了问题,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就要被迫中断。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要求能否实现,关键在于社会生产能否按比例发展。因为社会产品无非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不是卖给资本家作为生产消费的对象,就是卖给资本家和工人作为个人消费的对象;而资本家和工人用来取得社会产品的购买力,又只能来源于出卖社会产品所取得的货币收入。因此,社会产品各个部分的实现过程,总是在社会产品运动的内部进行的。撇开货币流通的媒介作用不说,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内部相互进行交换;它要求社会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要有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即各种使用价值的生产要符合社会需要。就是说,社会劳动必须按比例地分配于各生产部门,社会生产才能按比例地发展。
社会生产按比例地发展是任何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但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怎样实现的情况也就不同。在资本社会,社会生产在盲目竞争和生产无 状态下进行,社会生产的比例关系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来调节。当社会生产不符合按比例发展的要求时,产品供需失去平衡,价格就上涨或下落。这时,资本家才通过市场得到必须改变生产和投资方向的信息。但它已经发生在社会生产失调以后,部分产品积压在仓库内不能卖出。只有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摩擦甚至经济危机和社会震荡以后,已经失调的社会生产才能逐步恢复比例关系,为产品的实现重新开辟道路。
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的简单重复和更新叫简单再生产。社会资本再生产一般是指存在积累情况的扩大再生产,但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是理论上的一个合理的抽象。因为它是扩大再生产的起点和基础。分析简单再生产,有利于弄清楚社会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产品的构成按照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需要,社会产品的结构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第一,社会产品的实物构成。可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即第一部类(Ⅰ)的产品,是用于生产消费的;消费资料即第二部类(Ⅱ)的产品,是用于资产阶级和工人的个人消费的。第二,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两大部类的产品都可按价值形式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1)不变资本价值 c,是转移到产品中的原有价值,必须用来补偿不变资本的耗费;
(2)可变资本的价值 v,代表所使用的社会劳动力的价值,等于为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工资总额,必须用来补偿可变资本的支出;
(3)剩余价值 m,工人无偿劳动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是资产阶级的剥削收入;v+m是工人劳动新创造的全部价值。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同单个商品一样,等于c+v+m。
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的图式简单再生产是以没有资本积累,全部剩余价值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为假定条件的。下面是用来说明社会产品的各个部分怎样相互交换、进行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以实现简单再生产的例子。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c∶v都是4∶1,剩余价值率m/v都是100%;并假定生产周期为一年,不变资本 c中的固定资本(如机器设备等)与流动资本(如原材料)一样,在一个生产周期全部消耗掉。在上述条件下,简单再生产的图式可举例如下:
上列图式中包含着三种交换:
(1)Ⅱ部类内部的交换:500v(工资)和500m(剩余价值)必须花费在消费资料上,而体现这部分价值的产品是由Ⅱ部类生产的,正好是消费资料,所以它们将在Ⅱ部类内部进行交换。例如,同属Ⅱ部类的织布厂的工人和资本家用他们的收入向农业资本家购买粮食,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用他们的收入向织布厂资本家购买布匹等。
(2)Ⅰ和Ⅱ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Ⅰ部类的 1000v+1000m从价值上看,必须花费在消费资料上;但从使用价值看,该部类生产的是生产资料,为了取得消费资料,必须同Ⅱ部类相当于2000c的那部分产品交换;而Ⅱ部类也通过这一交换,取得价值相等的生产资料,用来补偿不变资本c的耗费。例如,属于Ⅰ部类的机器制造厂的资本家和工人用他们的收入,向属于Ⅱ部类的农业资本家购买蔬菜和粮食;Ⅱ部类的农业资本家则用出卖粮食、蔬菜的收入,向Ⅰ部类的工厂买进拖拉机、化肥等。
(3)Ⅰ部类内部的交换:Ⅰ部类剩下的相当于4000c的这部分产品,在本部类内部交换,用来补偿不变资本的耗费。例如,同属于Ⅰ部类的燃料工业部门把煤炭卖给冶金部门,冶金部门把它的钢铁产品卖给机器制造部门,机器制造部门又把它的产品采煤机卖给燃料部门等等。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交换,要买的已买进,实现了实物补偿;要卖的已卖出,实现了价值补偿。第二年开始的时候,Ⅰ部类的预付资本仍为 4000c+1000v,Ⅱ部类的预付资本仍为2000c+500v。假定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m′仍为100%,则年终Ⅰ部类的总产值仍为6000,Ⅱ部类仍为3000,这样就实现了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从以上的图式所说明的交换关系,可以概括出简单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即平衡条件:
(1)Ⅰ(v+m)=Ⅱc。在上面图式中就是Ⅰ(1000v+1000m)=Ⅱ2000c。这一条件表明Ⅰ部类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购买要求,必须同Ⅱ部类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购买要求在价值量上相等,才能在实物形式上满足Ⅱ部类补偿生产资料的需要和Ⅰ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这个等式表示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市场、互相交换,必须维持一种平衡关系。如果公式的两端不等,简单再生产就遭到了破坏。
(2)Ⅰ(c+v+m)=Ⅰc+Ⅱc。在上述图式中就是:Ⅰ(4000c+1000v+1000m)=Ⅰ4000c+Ⅱ 2000c。它表示Ⅰ部类产品价值的实现,必须同两大部类不变资本的实物补偿保持平衡。如果两端不等,不是生产资料生产过剩,就是生产资料供应不足,其结果连简单再生产也不能实现。
(3)Ⅱ(c+v+m)=Ⅰ(v+m)+Ⅱ (v+m)。在上述图式中就是:Ⅱ(2000c+500v+500m)=Ⅰ(1000v+1000m)+Ⅱ(500v+500m) 。它表示Ⅱ部类产品价值的实现,必须同两大部类两个阶级的个人消费保持平衡关系。如果不能维持这个平衡关系,不是Ⅱ部类消费资料的部分产品在价值上得不到补偿,就是两大部类两个阶级的部分个人消费得不到满足,这都是违反简单再生产的客观要求的。
在以上三个等式中,第一个等式是基本的,第二、第三两个等式可以从第一个等式推演出来。
扩大再生产生产过程在扩大的规模上的重复和更新,一般以有资本积累为前提。包括外延的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两种。前者指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不是依靠技术进步,而是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和增加劳动力和设备等的投入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后者主要依靠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下面的分析,以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为对象;但从中得到的一些主要结论,对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同样适用。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第一个前提条件用公式来表示是:Ⅰ(v+m)>Ⅱc
不等式的左端表示Ⅰ部类除了供本部类补偿不变资本耗费以外,还有多少剩余的生产资料可向社会提供;右端表示Ⅱ部类为了补偿不变资本的耗费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整个不等式表示,除了维持简单再生产以外,还必须保证有多余的生产资料,用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需要。第二个前提条件用公式来表示就是:Ⅱ(c+m-)>Ⅰ(v+)
公式中的代表 m中有多少要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不等式的左端表示:Ⅱ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在扣除了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后,还有多少剩余。右端表示,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需要多少消费资料。整个不等式表示,Ⅱ部类的产品除了满足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外,还必须保证有多余的消费资料,用来满足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需要。如果Ⅱ(c+m-)=Ⅰ(v+),表明Ⅱ部类不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消费资料。如果Ⅱ(c+m-)<Ⅰ(v+),就表明连Ⅰ部类原来耗费掉的消费资料也得不到补充。
以上两个公式都是必要的。第一个公式反映了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表明Ⅰ部类对扩大再生产的决定性作用。第二个公式反映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表明Ⅱ部类在扩大再生产中的制约作用。上述两个公式都具有独立的意义,具备了某一个公式所表述的前提条件,也不能导致必然具备有另一个公式所表述的前提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或称平衡条件。K. 曾用以下已经具有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的图式,来说明两大部类怎样进行交换,保持平衡关系,以实现扩大再生产(《 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76~580页):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假定Ⅰ部类的m中,有一半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用500来表示),另一半 500用于积累。积累过程中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积累部分有 400用来增加不变资本,100用来增加可变资本。经过这样积累以后,Ⅰ部类产品的价值构成变成Ⅰ(4000c+400△c) + (1000v+100△v)+500=6000,这个等式表明Ⅰ部类要用来向Ⅱ部类购买消费资料的产品价值有1000v+ 100△v+500嚶=1600。等式中△c代表追加的不变资本,△v代表追加的可变资本。但Ⅱ部类要用来同Ⅰ部类交换的Ⅱc只有1500,为了维持两大部类的交换,取得平衡,Ⅱ部类必须从m中拿出100,用作追加不变资本;假定不改变原来的资本有机构成,还要从 m中拿出50用来追加可变资本。Ⅱ部类经过这样积累以后, 产品的价值构成就变成Ⅱ(1500c+100△c)+(750v+50△v)+ 600=3000。同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交换情况有些类似,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交换关系可图示如下:
关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理论及其图式,核心的问题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同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在原则上是一样的。从以上图式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三种交换关系:
(1)(750v+50△v)+600,表明Ⅱ内部的交换。
(2)Ⅰ(v+△v+)=Ⅱ(c+△c),表明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市场、互相交换,必须维持的一种平衡关系。
(3)(4000c+400△c),表示Ⅰ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经过以上几种交换,第二年开始的时候,Ⅰ部类的预付资本已扩大为4400c+1100v;Ⅱ部类的预付资本已扩大为1600c+800v。假定两大部类的m′仍为100%,则第二年年终,Ⅰ部类的总产值将增加到6600,Ⅱ部类的总产值将增加到3200,实现了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从以上的图式可以看出,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是:
(1)Ⅰ(v+△v+)=Ⅱ(c+△c),这一条件是基本的,表明两大部类的平衡。
(2)Ⅰ(c+v+m)=Ⅰ(c+△c)+Ⅱ(c+△c),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可满足两部类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3)Ⅱ(c+v+m)=Ⅰ(v+△v+)+Ⅱ(v+△v+),表明Ⅱ部类产品不仅可保证满足两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需要,而且可有追加的消费资料以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在资本现实生活中经常受到破坏。原因是:
(1)资本竞争和生产无 状态,使平衡本身只能是一种暂时的偶然现象。
(2)资本扩大再生产同消费市场的局限性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各种流派提出种种方案,都不能消除资本所固有的矛盾,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乐瑾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乐瑾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