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拼音]:xingweizhuyi xinlixuepai

[外文]:behavioristic psychology

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反对用内省方法研究意识,主张用客观方法研究动物和人的行为。它所说的行为,是指由客观 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反应。它的基本公式是“S( )—R(反应)”。

产生和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代表人物还有E.B.霍尔特、K.拉施里、A.P.魏斯等人。华生于1913年发表的论文《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诞生的标志。

行为主义学派的产生在哲学思想上曾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在反对内省方法和重视环境对机体的作用方面,它接受了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并表现得更为极端。动物心理学的发展和И.Π.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方法,对华生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行为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和实际应用价值。它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象物理、化学一样的纯客观的实验科学,而主观意识是难以用通常的科学方法加以研究的,所以它极力排斥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它不仅把各种感觉、知觉看成是对 的各种不同反应,而且认为思维就是不显现的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反应活动,情绪主要是内脏和腺体对 作用产生的一种变化,等等。这个学派侧重于研究学 行为,认为学 是理解人类行为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而否认本能和遗传因素的作用。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20世纪30年代初,出现了以E.C.托尔曼、C.L.赫尔、B.F.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托尔曼提出“中间变量O”(O即机体的内部状态)的概念,将华生的公式“S—R”扩充为“S—O—R”,试图探索有机体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他还认为对各种 的组合(即情境)作出的复杂反应行为是“整体性行为”,而华生所谓的“ —反应”行为,只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分子性的行为。赫尔也承认“中间变量”概念,并强调用数量化、形式化方法提高行为研究的精确性。他由此建立的一套“假设—演绎”概念体系,对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甚至对一般科学方 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斯金纳提出“操作反射”和“操作性行为”的概念,把反射定义为 与反应之间的一种可观测的相互关系。他把“S—R”公式改变为“R=f(S)”公式,其中R表示行为反应,S表示情境 。他认为行为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在实验者控制之下的 情境和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斯金纳根据操作强化原理设计教学机器,对学 理论的研究有一定影响。

评价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曾对控制论的建立、程序教学的研究等有过积极作用。但它把人看作可控制的机器,形而上学地把意识和行为割裂开来,或者否认意识的存在,或者否认意识的可知性,孤立地研究不受意识调节的行为,这是一种机械论的观点,而且完全违背客观事实。5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虽受过行为主义的影响,但它们主要是以克服行为主义否认意识这一根本缺陷的姿态出现的。

参考书目

J.B.华生著,臧玉诠译:《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商务印书馆,上海,1934。

B.F.Skinner,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38.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梓豪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梓豪;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9731.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