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新音乐运动

[拼音]:Xinyinyue Yundong

[外文]:Movement of New Music

1935年以来 统治区内由我国 党领导的革命音乐运动,是左翼音乐运动的继续和更广阔的发展。

“新音乐”和“新音乐运动”

新音乐一词,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出现很早,使用者颇多,含义不同。如:1904年,曾志忞在其《乐典教科书》的“自序”中提出“为我国造一新音乐”,是将其作为倡导学堂乐歌的终极目标。1919年运动后,萧友梅曾将新音乐(他谓之“新乐”或“今乐”)用作“旧乐”(指我国传统音乐)的对称;柯政和则用以泛指当时欧美初起的现代派音乐(《新音乐》,《新乐潮》1卷2期,1927年4月);30年代初期,黄自提出发展“民族文化的新音乐”(《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晨报》1934年10月21日),是主张效法俄国的榜样,建立我国的民族乐派。左翼运动兴起后,在左翼文艺书刊的文章中,广泛使用“新兴音乐”以及后来称之为新音乐等提法,主要是指无产阶级的革命音乐。但当时尚未就此提出正式的口号。

1935年,我国 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左联”和各左翼文化团体自动解散后,为团结广大音乐界人士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吕骥等人提出了国防音乐的口号;同时吕骥又通过《我国新音乐的展望》、《伟大而贫弱的歌声》(《光明》1卷5号、2卷2号;1936年8月、12月)和周钢鸣发表的《论聂耳和新音乐运动》、《从“九一八”说到新音乐运动》(《生活知识》2卷5期、9期,1936年7月、9月)等文章,正式提出了“新音乐运动”的口号,并对其性质、任务作了说明。其主要精神是:新音乐要成为人民大众民族解放斗争的武器,要采用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要具有大众化的作风。从此以后新音乐就成为进步音乐运动的总的标帜和前进方向;国防音乐则是处在抗日救亡阶段的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口号。正是在这些思想影响下,全国出现了抗战歌曲创作和群众救亡歌咏活动的 ,开创了全国音乐界在抗日救亡旗帜下团结前进的新局面(见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新音乐运动的发展

进入相持阶段以后, 顽固派采取“消极抗战,积极 ”的政策,在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统治, 统治区的进步音乐运动日益遭到限制和扼杀。为此,在我国 党领导下的一些革命音乐工作者李凌、赵沨、孙慎、林路等人,在重庆、桂林等地建立了新音乐社,并于1940年1月出版了《新音乐》月刊,继续进行新音乐运动。同时,分散在 统治区各地的抗敌演剧队、抗敌宣传队、战地服务团、孩子剧团、新安旅行团中的音乐干部,育才学校音乐组以及音乐院校中的进步学生、教师,在我国 党领导和影响下,以新音乐社和《新音乐》月刊为中心,进行抗战音乐活动。他们在不断遭受 压迫的艰难条件下,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

(1)在音乐理论方面,对新音乐运动的不同认识和具体实践,在《新音乐》月刊展开专题讨论;对音乐的“民族形式”问题发表了一批建设性的音乐论文。重庆国立音乐院部分师生,在此影响下结成了“山歌社”对民间歌曲进行收集、整理、改编和演唱,还出版了《山歌通讯》和《我国民歌选辑》、《五声音阶及其和声》等专集。

(2)在音乐创作方面,反映 统治区人民呼声的群众歌曲创作,得到新的发展,其中有:揭露、讽刺 统治的歌曲,如《你这个坏东西》、《茶馆小调》、《古怪歌》、《五块钱》等;反映 统治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歌曲,如《农民苦》、《苦命的苗家》等;表现 统治区 运动,鼓舞群众斗志的歌曲,如《 是那样》、《跌倒算什么》等;表达 统治区人民对解放区和新我国的向往、歌唱 队伍团结的歌曲,如《山那边好地方》、《别让它遭灾害》、《大家唱》、《太阳一出满天红》等。这些都是在群众中广泛传唱,具有战斗性和民族化、大众化的优秀作品。此外,还出现了诵唱长诗《岁寒曲》(由12首朗诵诗和11首合唱曲组成)等具有战斗风格的大型声乐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音乐运动的影响下, 统治区的一些知名作曲家的创作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如:话剧《屈原》、《棠棣之花》的配乐和插曲,《 》、《祖国》、《春天》等大合唱,二胡独奏曲《汉江潮》、《小花鼓》,以及小提琴独奏曲《内蒙组曲》、《 音诗》、《牧歌》和钢琴曲《我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从中可以看到对时代现实生活的积极反映,对民间音调的吸取运用和对民族风格的探索追求。

(3)在群众音乐活动方面,由于 对大城市控制很严,群众歌咏活动主要是随着各抗敌演剧队、宣传队的足迹,深入到各中小城镇。 胜利后, 统治区的 歌咏活动蓬勃兴起,形成了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之后的又一个群众歌咏热潮。如1946年初,在重庆成立了“星海”、“ ”合唱团,并在昆明、北平等地建立了分团;1946年9月以后,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中,上海涌现了近300个歌咏团体;同一时期在北平、天津、南京、广州、香港等地区先后成立的各种歌咏团和歌咏联谊会等,在历次爱国 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战斗鼓动作用。

自“新音乐运动”提出以来,对这一口号的解释和认识,在抗战时期和以后,音乐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并进行过公开的争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新音乐运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950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