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onghua Renmin Gongheguo tushuguan shiye
[外文]:librarianship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年我国建立后,我国图书馆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图书馆事业发展简况可概括为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3)。建国之初,人民 除继续巩固、发展老解放区图书馆外,接管了 遗留下来的各级图书馆并大力进行改造:首先确立了以马列主义、 思想为指导的原则;调整藏书成份,补充马列经典著作和进步书刊;对旧有藏书严格审查,剔除反动、淫秽、荒诞书刊;积极开展图书流通工作,完善工作环节,使馆藏为人民群众所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整顿干部队伍;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南师范学院建立图书馆学专修科,培养人才。经过几年努力,使旧图书馆面目一新,成为传播马列主义、 思想和学 科学文化的重要设施。
第二阶段(1954~1965)。
(1)为发展图书馆事业,1955年7月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与改进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示;1955年8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了《关于工会图书馆工作的规定》、《关于清理工会图书馆藏书的决定》;1956年7月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向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提出《明确图书馆的方针和任务为大力配合向科学进军而奋斗》的报告;1956年12月,高等教育部颁布了《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试行条例》 (草案);1957年9月6日, 全体会议批准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1962年12月,我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我国文化部拟订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图书部分等,对加速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2)公共图书馆除通过文献流通向人民群众广泛传播马列主义、 思想,进行文化教育工作外,还明确提出了要为科学研究服务。
(3)加强基础工作,清理积压图书,补充馆藏,进行集中编目,编制联合目录,改进目录组织,完善规章制度等。
(4)在北京、上海建立全国性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在天津、哈尔滨、沈阳、兰州、西安、成都、南京、武汉、广州等地建立地区性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以促进全国图书馆馆际协作。
(5)聘请苏联图书馆学专家来华讲学,组织翻译苏联图书馆学著作,学 列宁关于图书馆事业的理论和苏联图书馆的实践经验。
(6)1956年,改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专修科为4年制的图书馆学系,并在各系统图书馆广泛举办业余学校和培训班,培训在职干部。
(7)各种类型图书馆得到较大发展。1949年,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有55所,至1965年发展到573所;高等学校图书馆由1949年底的132所发展到1965年的434所;工会图书馆由1949年底的44所发展到1963年的 43546所。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建立了一批新馆。
(8)采取馆内、外结合的办法,积极主动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
(9)开展图书馆学的研究,加强对基层图书馆的业务辅导。
第三阶段( 1966~1976)。在“革命”的十年间,图书馆事业遭到严重干扰与破坏。1966年以前17年的成就被全盘否定,把图书馆为工农兵服务与为知识分子服务对立起来。许多图书馆被迫长期关闭,把大量书刊作为“封、资、修毒草”封存起来,禁止读者使用。图书馆数量大为减少,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由1965年的573所减为1970年的323所,高等学校图书馆由1965年的434所减为1971年的328所,工会及中小学图书馆(室)大多被迫闭馆,大量书刊散失。1966~1971年高校图书馆学专业停止招生,恢复招生后又把学制缩为2年,教育质量急剧下降。
第四阶段 (1976~ )。1976年10月粉碎“ ”后,图书馆界按 中央部署,进行拨乱反正,图书馆工作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1)1977年8月,在大庆、哈尔滨召开文物、博物馆、图书馆工作座谈会;1978年4月24日, 批转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 《关于图书开放问题的报告》;1978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图书资料工作的意见》的通知;1978年11月13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颁布了《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78 年12月,我国科学院颁布了《我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暂行条例》( 试行草案)等,进一步明确了各系统图书馆的方针和任务。1980年5月, 中央叔记处专门听取了关于图书馆问题的汇报,通过了《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决定在文化部设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管理全国图书馆事业。1982年11月,在国家“第六个 ”中提出了“基本上实现县县有图书馆”的要求等等。这些文件对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1985年7月17~23日, 中央宣传部和文化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回顾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讨论了文化部提出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 1987年8月, 和 同志同意将“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由 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委、我国科学院印发全国执行。
(3)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87年底,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已达2440所,高等学校图书馆1158所,专业图书馆4500所( 其中我国科学院系统图书馆140所),工会图书馆(室)24.6万所,军队图书馆32264所。
(4)图书馆的馆舍得到改善,新技术开始被采用。1978~1988年十年间,各类型图书馆的馆舍有不少进行了改建、扩建和新建。国家列入重点工程的北京图书馆于1987年10月竣工,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可容纳2000万册藏书,有3000个座位。到1988年,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及一些高校图书馆都有了静电复印机,其中一部分馆还有了缩微摄影机、拷贝机、阅读机、计算机、视听设备和防火防盗设备等。据不完全统计,到1987年,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已拥有计算机 505台,不少图书馆在外借、检索、编目、采访等方面使用了计算机;全国高等学校已建立数据库77个,开发软件131个,终端331台,有的还设置了国际联机终端,开展国际联机检索服务。
(5)80年代各系统图书馆在基础工作、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改进。如各级公共图书馆分别制订了工作条例,整顿了藏书和目录,普遍实行部分开架阅览,延长了开馆时间;高等学校图书馆重视藏书质量,清理积压图书,剔除陈旧书刊,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和专业图书馆普遍重视对文献资源的开发,提高加工速度和质量,为科研工作提供情报服务等。
(6)普遍进行改革,实行馆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和职务聘任制等。
(7)图书馆的正规学校教育和在职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8)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
(9)80年代中期以后,受国内外书刊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图书馆界普遍面临经费不足、文献购置量下降等问题。各图书馆除要求增加文献购置费外,还加强了协调合作(尤其在文献采集方面 ),更加注重地区的、系统的和全国的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
管理体制我国各类型图书馆由于隶属部门不同,自然地形成了几个系统,分别由相应部门领导和管理。公共图书馆由我国文化部及各地的文化行政机关管理;高等学校图书馆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部(委、局 )和各省(市)教育厅(局)以及所在学校分别管理;专业图书馆由各部(委)和各地有关部门管理;工会图书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所属各级工会管理;中小学图书馆由各地教育机构及所在学校管理等。各类型图书馆间的联系与协作, 1966年以前根据 1957年6月 批准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由国家科委下属的图书组负责;1987年以后由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
国家图书馆我国的国家图书馆是北京图书馆,其前身是清末筹建的京师图书馆, 1912 年正式接待读者。1987年10月开放的新馆舍在北京西郊白石桥路紫竹院公园北侧。在文津街设有分馆。
公共图书馆我国公共图书馆一般按照行政区域设置。包括: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省、直辖市、自治区图书馆,地(盟)、市图书馆,县(旗、区)图书馆,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图书馆(室)等。到1987年底,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440所,藏书2.7亿册,全年接待读者1.16亿人次,借阅书刊1.73亿册次;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图书馆(室)一般由乡镇街道举办或民办公助。到1987年底共有约 5.3万多个。每个馆(室)的藏书从1000册到几万册不等。此外,全国县级以上(含县级)少年儿童图书馆有50多所;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公共图书馆内设有儿童阅览室的有1100多个。
高等学校图书馆我国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包括大学、学院及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它又分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和军队高等学校图书馆。我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132所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馆藏总数794万册。随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1989年全国有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1075所,藏书3.82亿册,工作人员4.64万人(包括资料室工作人员约1万人),馆舍面积411万平方米。藏书在 300万册以上的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书在200万册以上的有: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我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大学的图书馆。1986年底,全国有军队高校图书馆105所,藏书1900万册,工作人员1679人,馆舍面积288975平方米,其中较著名的有国防大学图书馆、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空军政治学院图书馆等,它们的藏书都比较丰富。
专门图书馆主要包括研究机构、厂矿、机关和团体的图书馆。它们通常只收藏本专业或与本单位业务有关的资料,专业性强。在我国这种类型的图书馆数量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到1987年底,全国有专门图书馆4500所。我国的专门图书馆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1)研究机构图书馆。分一般科研系统图书馆和国防科研系统图书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类图书馆发展很快,有些已在本系统内形成具有全国规模的专业图书馆网。如我国科学院、我国农业科学院、我国医学科学院、中医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图书馆(有的称“文献情报中心”、“文献信息中心”等)都形成了网络。其中,我国科学院系统的图书馆1949年为17所,藏书63万余册;到1990年底,已发展到143所,藏书达3000多万册(件)。我国农业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到1986年底,已有14个省、市、自治区的院属所、社中心图书馆(室)34个,藏书达160万册,工作人员247人。国防科研系统图书馆约有1500个,各馆的藏书量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该系统的主要图书馆有: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资料馆(成立于1959年,1987年藏书202万册)、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成立于1948年,1987年藏书 184万册)、 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 (成立于1951年,1987年藏书47万册 )等。
(2)厂矿图书馆。这类图书馆主要为本部门生产科研服务。较为著名的有鞍山钢铁公司技术图书馆、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图书馆等。
(3) 中央及国家机关图书馆。如 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图书馆、 中央文献研究室图书馆、 中央宣传部图书馆、外交部图书馆、地质矿产部图书馆、铁道部图书馆等,它们的藏书都在10万册以上。
(4)社会团体图书馆。如我国科学技术协会图书馆、我国佛教学会图书馆等。
(5)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如人民日报社图书馆、《求是》杂志社图书馆、人民出版社图书馆、中华书局图书馆、商务印书馆图书馆、我国历史博物馆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等藏书都比较丰富。
工会图书馆我国的工会图书馆包括全国总工会及其所属各级工会的图书馆(室)以及厂矿、企业的工会图书馆(室)等。我国建国初期,全国只有工会图书馆(室)44所。1963年发展到 43546所。到1988年底,全国的工会图书馆(室)已达246901所,藏书达 54341万册,专职工作人员达 92875人。工会图书馆中藏书比较丰富的有中华全国总工会图书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图书馆、重庆钢铁公司工会俱乐部图书馆等。
军队图书馆为我国人民 干部和战士服务的文化设施,分别设在 、集团军、师、团和连队。据不完全统计,到1987年底全军已建立图书馆(室)32264个,藏书达1864.3万册,其中团级部队图书馆2997个,平均每馆藏书3000册左右;连队图书馆(室)29267个,平均每馆藏书 350册左右。其中藏书较多的有 俱乐部图书馆、海军俱乐部图书馆、 俱乐部图书馆等。
中小学图书馆我国成立后,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陆续建立了图书馆(室),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北京、成都、上海、常德等地抽样调查,1987年中学设有图书馆(室)的占70%,各馆藏书平均1.35万册,每馆有管理人员2.5人;小学设有图书馆(室)的占40%,每馆藏书平均3100册左右,专职管理人员0.5人。其中,天津南开中学图书馆、北京第四中学图书馆、 内蒙古师大附中图书馆、 华南师大附中图书馆、上海大同中学图书馆等藏书都在7 万册以上;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图书馆、辽宁省实验小学图书馆等藏书都超过1万册。
读者服务工作我国各类型图书馆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主义服务的方向。建国后四十多年来,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建国初期,随着图书馆性质的改变,首先向广大人民群众敞开大门,大力开展图书流通工作,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采取举办图书展览、报告会、编印专题书目,向读者宣传优秀书刊等方式,有效地配合各类政治活动和中心工作。1956年我国 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后,一些图书馆(包括大型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和专门图书馆)加强了为科学研究服务工作。这一时期,许多馆设立了科学技术阅览室或参考工具书阅览室,以便利科技工作者查阅;扩大了科技工作者的借书范围和册数,延长了借书期限;加强了书目索引的编制工作;各大图书馆之间及与国外一些图书馆开展了馆际互借,以便较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1978年后读者服务工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除传统的服务项目外,各图书馆还普遍加强了情报服务工作,大力开发文献资源,传递情报信息,主要有:
(1)定题服务。图书馆根据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连续不断地进行文献检索服务和文献提供服务,直到研究课题完成或关键问题解决。
(2)代查服务。根据读者的特殊需要,利用二次文献线索帮助读者找到原始文献。
(3)代译服务。接受读者委托,为读者翻译外文资料(全译或摘译)。
(4)文献情报调研服务。如为读者制定规划,进行技术改造或产品开发等而进行的文献调查或论证。
(5)文献信息开发服务。从各种书刊资料中筛选出适用的科技文献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供读者利用。我国各级图书馆在宣传我国 党和 的路线、方针、政策,配合党政战略性决策,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研制和具体技术攻关等服务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学研究50年代初,我国只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南师范学院设有图书馆学专修科。1989年初,全国设有图书馆学院、系、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50多所(每年毕业生达3000~4000人),中专和职业高中班25个(每年毕业生近 500人)。全国大多数省(市、区)基本上都有了图书馆专业教育点,并能同时培养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和中专生。除正规教育外,在职教育也发展得很快。1979年以后,全国各系统的图书馆普遍对在职人员采取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包括培训班、研讨班、进修班、职工业余大学及夜大学、函授班、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自学考试,以及学术讨论会和报告会、出国进修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见我国图书馆学教育)。
我国成立后,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进入了新阶段,图书馆界力图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图书馆学。50年代初主要围绕新我国图书馆的性质、作用和工作方法进行探讨。50年代后期,图书馆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从技术方法转向科学理论的研究。这个时期先后提出了“要素说”、“矛盾说”、“规律说”等观点。文献分类学、目录学、馆藏建设、读者工作等分支学科也开始研究并编写出《图书馆学引论》、《藏书与目录》、《读者工作》和《目录学》等教材。“革命”期间,图书馆学研究曾一度中断。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图书馆学的研究受到空前重视,相继恢复和成立了一些研究部门,如北京图书馆图书馆学研究部、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的图书情报管理研究室等。1979年7月我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建立了11个专业研究组,以推动图书馆学的研究工作。从1979年7月到1989年,我国图书馆学会及其所属学会组织了近百次学术活动,其中仅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就有25次,参加会议的有2300多人次,提出论文2000多篇。40年间共发表论文4万多篇,其中涉及基础理论、读者工作、目录学、分类编目、科学管理、古籍版本、新技术的应用、建筑与设备和图书馆学教育等各个方面;出版专著1500多种。图书馆界为了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学术问题及推广先进技术,从1949到1989年全国共出版图书馆学期刊130多种,1989年还在出版的有100多种,其中《我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学研究》、《四川图书馆学报》、《图书馆杂志》、《大学图书馆学报》、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图书馆情报知识》、《黑龙江图书馆》、《图书馆》等较有影响 (见图书馆学期刊)。
国际交往与学术交流建国初期,我国图书馆界就建立了与国外图书馆界的联系。当时对外交流的重点是苏联、东欧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后来逐渐发展了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交往的途径主要是国际书刊交换和人员互访。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图书馆界对外交往也有了很大发展。到1989年底,已与 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界建立了联系。具体情况是:
(1)参加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FLA)等国际组织的活动。我国是IFLA的发起国之一,新我国成立后,曾一度中断联系,1981年正式恢复了我国图书馆学会在 IFLA 中的国家协会会员的地位。同时,北京图书馆、我国科学院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等 9个单位也相继参加了IFLA,成为其机构会员。自1981年起,我国每年都派代表参加该组织的年会并提出论文。此外,我国图书馆界还先后派代表参加全球性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会议(CDNL)、亚大地区国家图书馆馆长会议(CDNLAO)、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和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ISDS)等举办的会议,以及英、美、日、澳、新西兰等国图书馆协会的年会(见彩图)。
(2)国际书刊交换。1949年以后,北京图书馆、我国科学院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就开展了国际书刊交换工作。80年代这项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除已开展这一工作的单位继续进行书刊交换外,一些省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也与国外的相应机构进行书刊交换。据1988年统计,仅公共图书馆与国外建立交换关系的就有 15个。 ③国际书刊互借。从1956年起,北京图书馆先后与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苏联科学院图书馆、 国立中央图书馆和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等建立了国际书刊互借关系。到1988年,该馆已与英、法、日、苏、 、印度和津巴布韦等35个国家的94个图书馆建立了书刊互借关系。
(4)人员互访。40年来,我国先后组织代表团访问英、美、法、苏、日、澳、加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也接待了英、美、苏、日、法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
(5)交换馆员、互派留学生和进修生。自1980年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先后派出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到英、苏、澳、美、日和联邦德国等10个国家去进修和培训,英、日、澳等国的图书馆员也到我国图书馆进行短期学 。我国图书馆界还派人到英、苏、美、日、澳大利亚和联邦德国等国留学,同时也接受了外国的留学生。
(6)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展览。1980年3月,我国图书馆学会与美国国际交流总署联合在北京、 上海举办图书馆业务研讨会。 1982年5月,我国医学科学院等和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医学图书馆管理讨论会。1986年9月,我国图书馆学会和IFLA共同在北京举办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与研究国际研讨会。1987年7月,我国图书馆学会在北京举办美国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代表团业务报告会等。1981 ~ 1988年,我国先后在日、美、加、新加坡和香港等地举办了我国古代书籍史展览、我国现代书籍展览和我国古代版画展览等。1951~1989年,我国先后邀请了美、英、日、苏、澳和联邦德国等国图书馆学专家来华讲学。与此同时,我国也派出古籍专家和图书修复专家到印度、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讲授古籍及其装修知识。通过国际交往和学术交流,我国图书馆界不仅了解了国外图书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对外介绍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成就,加深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长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长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