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aiyanqiang
戏曲声腔。因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与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并称为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据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成化年间,嘉兴府之海盐县已“有 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海盐腔已在当地兴起。至嘉靖、隆庆年间,流布地区已扩展到嘉兴、湖州、温州、南京、台州、苏州、松江,远及江西宜黄、北京等地。
海盐腔为曲牌联套体结构的传奇体制,行当分生、旦、净、末、丑。演唱时,用鼓、板、锣等打击乐伴奏而不被管弦。采用官话,也有“滚调”唱法。腔调清柔、婉折,为官僚、士大夫所爱好。缙绅富家宴请宾客时,往往招海盐子弟演唱。若系清唱则不用锣鼓,只用拍板或以手拍板来代替。海盐腔与弋阳腔盛行以后,逐步取代了北曲杂剧在戏曲舞台上的地位,对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魏良辅等革新昆山腔,就继承和吸收了海盐腔和弋阳腔,故旧有变海盐、弋阳故调为昆山腔之说。万历年间,新的昆山腔盛行,采用弦管伴奏,“流丽悠远,出乎三腔(海盐、余姚、弋阳)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徐渭《南词叙录》)因此,“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王骥德《曲律》)。
海盐腔的渊源,旧有二说:
(1)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称,南宋时张镃在海盐“作园亭自恣。令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所谓‘海盐腔’也”。这里指的是张镃家乐中歌童们所传唱的曲调,其实当时所唱的只是“词调”,还不能认为是南戏的一种声腔。
(2)清王士祯《香祖笔记》称:“今世俗所谓海盐腔者,实发于贯酸斋。”王的说法依据的是《乐郊私语》,此叔记述了元末杨梓与贯云石(酸斋)的交往,说贯是名歌手,并且擅场乐府、散套,杨梓得到他的传授,后来海盐杨家的歌童就以善歌南、北曲出了名。王士祯认为海盐腔就是由此而来的。这一说法也待进一步考证。由于史料不足,目前学术界对海盐腔的源流,说法不一,有待研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瀚彭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海盐腔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瀚彭;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9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