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潘烈士投海

[拼音]:Pan lieshi tou hai

京剧作品。作者白云词人。剧本有改良戏曲社刊行本,封面标作“立宪预备,改良社会新戏《潘烈士投海》”。1960年,收入阿英编著的《晚清文学丛钞·说唱文学》卷下册。

剧本根据直隶(今河北省)通州人潘英伯投海的事迹写成。约创作于1905年底至1906年初,是一出时事新戏。全剧共 4本,描写潘英伯由直隶通永道毛庆蕃保举,派赴日本留学。潘英伯到东京后,认识同盟会发起人之一陈天华,两人皆痛心国家的衰弱、昏暗。当时为瓦解我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清朝 曾勾结日本 ,由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我国留学生纷纷归国,陈天华在日本大森海湾蹈海 ,以示 ,潘英伯也在韩国仁川港投海殉国。

《潘烈士投海》的故事发生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当时,以慈禧为首的清 为了应付国内危机,发布上谕,重弹变法维新的旧调;又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准备宣布“预备立宪”。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剧作描写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1901年以后,我国留日学生人数骤增,其中多数人是为了做官发财;少数人接触资产阶级新学以后,感受到国家危亡的严重状况,在政治上努力探求新的出路。剧中的潘英伯是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痛恨清末官场的 、因循,忧心于铁路、矿务、商业为外资势力所夺,希望开启民智,振兴实业,求得国家的富强。终因现实极度黑暗,政治上的苦闷得不到解决,而投海 。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情绪。剧作肯定了陈天华以蹈海 激励国人的行动,誉之为“一腔正气满乾坤”;但是作者不理解爱国必须推翻 的清朝 ,对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的描写也有不够准确的地方。

剧作的较大缺陷是对清 寄予希望,宣扬潘英伯死后留下条陈,请求毛庆蕃转禀正在办“新政”的北洋大臣袁世凯;又在之后的吊唁中,通过毛庆蕃散布五大臣考察归来,必将实行立宪,国家自会振兴的幻想,表现了明显的思想局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运鸿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潘烈士投海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运鸿;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911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