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人口城镇化

[拼音]:renkou chengzhenhua

[外文]: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通常指人口向城镇集中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从而变乡村人口为城镇人口,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含静态意义,表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或接近饱和,城市生活方式全面普及的一种状态。或称人口城市化。

人口城镇化的指标

反映人口城镇化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百分比的高低与城乡划分标准有关,各国情况不同,划分城乡人口的标准也颇有出入。标准低的国家,100人以上的商业中心即被认为是城镇(乌干达);标准高的国家,20000人口以上的聚居地才算作城镇(尼日利亚、毛里求斯)。以居民人数为城乡划分主要标准的国家,大多数把人口下限定在1000~10000人之间。有的国家不用人口标准,只按一定等级的行政中心来确定。至于城镇统计人口的地域范围,更无统一标准。因此,人口城镇化程度在国与国之间缺乏可比性,世界城镇化水平的衡量,只能根据各国厘定的城乡划分标准和城镇统计范围的统计数字。

人口城镇化的历史

广义地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城市开始出现的时代。随着社会的进化,城镇数目增多,规模增大,城镇人口也逐渐增加。但直到18世纪,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还是微不足道的。只是到了工业革命以后,城镇化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1800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1900年增加到13.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更快,1950年为28.4%,1985年已达到41%。

人口城镇化的动力因素

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超过自己消费的农产品的数量,是城镇兴起和存在的一般前提。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这个制约因素实际上是城镇发展的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动力因素发生变化。在农业技术足以使每个农业劳动者生产出能供养十几人以至几十人的农产品的今天,城镇化进程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和在工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城镇一般具有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第二、三产业需要利用这种优势并产生集聚效益,从而促使人口向城镇集中。

当代世界人口城镇化的基本特点

主要是:

(1)速度快,发展不平衡。总的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发达国家与发展我国家有明显差别。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镇化,城镇人口比重已达70~80%以上,上升明显滞缓。发展我国家因起步晚,城镇化方兴未艾,发展速度高于发达国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城镇化的加速,使城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超过了城市建设和就业的可能容量。

(2)城市的发展特别迅速。据联合国估计,世界100万人口以上城市1950年为71座,1975年为181座,预期2000年为413座,占城市人口总数的比重分别为24.6%、32.5%和43.9%,比中小城市发展的势头要强得多。超级城市的发展特别猛,而且亚洲和拉丁美洲后来居上。世界较大的前10位城市,50年代多为欧洲国家和美国,80年代已为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所取代。

(3)城市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城市群和大城市群区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大城市内部人口向郊区扩散,形成向外蔓延的都市地区。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对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城市的过度膨胀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如住房供应不足、就业困难、交通拥挤、环境质量降低、社会治安问题增多,等等。许多发展我国家超前于工业化的城市化,更加重了这些国家面临的困境。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学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人口城镇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学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899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