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闽方言

[拼音]:Minfangyan

[外文]:Min dialects

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较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

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具体地点如下:

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 120 个以上。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以及印度 各国的华裔社区中,闽方言也是主要的社会交际语之一。

分区

闽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大致分为5个方言片: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闽南方言

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内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中心的24个县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基本上也属于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潮州话、文昌话也分别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闽东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共18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北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闽中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为代表。

主要语言特征语音方面

(1)声母:各地闽方言的声母比较一致,大都只有15个,称为“十五音”系统。不少声母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特点:

a.没有唇齿声母f,古非敷奉声母字口语中一部分读为p-、p‘-,读书音则为h-(或x-),即所谓“轻唇归重唇”。

b.古知彻澄声母字,多读t-、t‘-,即所谓“舌上归舌头”。

c.古全浊声母並奉定从澄群字多读为不送气清音声母,少数读为送气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闽方言口语读为k-或零声母。

e.古照组声母字与古精组字混读。塞擦音声母和擦音声母除闽中方言片永安话有两套外,其余各方言片都只有堭-、堭‘-、s-一套(莆仙系的s-转为峠)。

f.少数古心、邪、书、禅声母字口语中读为堭-、堭‘-声母(海南岛闽方言例外)。

g.少数古云(喻三声母的字,口语中读为喉擦音h-(或舌根擦音x-)。此外,海南话在声母方面有些特点与闽方言其他地区不同:有近似吸气音的声母抩、庽,如“边”的声母抩,“刀”的声母庽,送气塞音声母和送气塞擦音声母趋于消失。闽方言中读t‘-、k‘-的海南话大都读h-,如“天”嶆hi、“拖”嶆hua、“腿”嶉hui、“空”嶆ho嬜、“阔”hua嶇,闽方言中读堭‘-的海南话大都读s-,如“慈”嶆si、“差”嶆sa、“草”嶉sau;此外,闽方言中读s声母的字,海南话又多读为t-,如“三”嶆ta、“心”嶆tiom、“索”to嶇、“山”嶆tua、“霜”嶆to等。(表1)

(2)韵母:闽方言各地在韵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

a.闽方言的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其中闽南方言保留较为完整,闽东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较少,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则几乎已无塞声尾韵而只有鼻音尾韵了。闽南方言的厦门话、台北话都保留了-m、-n、-嬜、-p、-t、-k、-妱等辅音韵尾,例如厦门话:“南”嶆lam、“本”嶉pun、“东”嶆ta嬜、“十”堭ap戻、“禃”(一)堭it戻、“北”pak嶇、“伯”pe妱。

b.闽方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白异读现象,闽南方言特别突出,几乎文、白两读各成系统。(表2)

c.闽方言不少地区(尤其是闽南方言)有丰富的鼻化韵。(表3)

d.闽方言不少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如闽南方言中的厦门、潮州、台北等地都没有y-韵。(表4)

e.闽方言中部分地区存在着“双韵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闽东、闽北、闽中三个方言区,例如:福州话有εi嬜(并)、ai嬜(垫)等韵母,建瓯话有ei嬜(音)、ai嬜(恩)、iei嬜(延)、uai嬜(贩)等韵母,永安话有εi嬜(边)、iεi嬜(扇)、yεi嬜(船)等韵母。

(3)声调:闽方言各地都有入声调,声调数目6~8个,以7个为多见。闽南方言的潮州话有八声:平、上、去、入各分阴、阳;闽北建瓯话、闽中永安话都只有六声:闽北是平、上不分阴阳,而去、入分阴阳;闽中是平、上分阴阳而去、入不分阴阳。七个声调的地方遍布闽南方言的厦门、台北、海南、浙南等地和莆仙方言的莆田、仙游,以及闽东方言的福州、福安等地。闽方言中还普遍存在着复杂的音变现象,其中闽南方言、闽中方言有相当整齐的连读变调规律,闽东方言、莆仙方言在连读时音变涉及声母、韵母的变化。表以潮州话两字组的连读变调为例。

词汇方面

闽方言有一大批属于本方言区常见而其他方言少见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有两个特点:一是继承古代的语词多,二是单音节词多。例如 "卵"(蛋)。"目"(眼睛)、“”(瘦)、“涂”(泥土)、“曝”(晒)、“”(袖口)“拍”(打)等等,都可以从古籍中找到出处,也都是单音节词。此外,也有一部分闽方言词借自外语。这些外来词大都借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语,形成了闽方言词汇中的独特色彩,例如厦门话“雪文”(肥皂)来自sabon,“道郎”(帮助)来自tolong,“洞葛”(手杖)来自tongkat,“斟”(接吻)来自chium。也有一些来历不易判明的方言词,例如“墘”(边沿)“”(妻子)、“扬”(抽打)等。在闽方言的五个片中,有许多方言词是各片共有的, 但也有不少方言词只存在于某一些地方。大致说来,在五个闽方言片中,闽东、闽南、莆仙三个沿海片词汇上比较一致,而闽北、闽中两个片,则有不少和闽东、闽南、莆仙不一样的语词。表列举几个各片共有的典型的闽方言词。

语法方面

(1)名词附加成分的运用。各地闽语都有词尾“囝”(厦门一带称嶉a,广东潮州、海南等地闽语称嶉ki或嶉kia),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子”(或“儿”),但使用范围很广,除表示小义外,还可以表示其他意义,如厦门话“戏嶉a”(戏子,含轻蔑义),“平嶉a”(人名,含亲昵义),“兄弟嶉a”(弟兄,无附加义);嶉a也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附加的意义,例如“帮忙嶉a”(稍为帮忙一下),嶉a(傻孩子,形容词名物化)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有的附加成分,如“声”(斤声、钱声)、“仙”(用于某种行业、某种特殊形象的人,如讲古仙,拐脚仙),“路”(“手路”──手艺,“食路”──食品)。部分地区的闽方言(如广东和浙江南部)还有表示小义的双词尾现象,即在“囝”后面再加一个“孧”,进一步形容细小的程度,如潮州话:椅囝(小椅子)──椅囝孧(很小的椅子),海南话:牛囝(小牛)──牛囝孧(很小的牛)。

(2)人称代词单复数的运用。闽方言各地人称代词的复数多通过语音的变化(在单数后加鼻音尾-n或-嬜)来表示。 例如闽南方言的几个地点。(表7)③数词“一”和指示词“这”、“那”的省略。量词前面的数词“一”或指示代词“这”、(“那”)在闽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词直接与名词组合。例如潮州话:“斤米二角”(一斤米二角钱),“本书来”(拿一本书来),“张画雅绝” (这张画很漂亮),“只鸡肥死”(这只鸡很肥)。与此相关,指示代词“这”、“那”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如普通话“这人很好”在闽方言说成“只个人很好”,不能说“只人很好”;同样,“这书”也只能说“只本书”,不能说“只书”。

(4)“形容词—量词—名词的结构形式在闽方言各地普遍存在,但能和量词直接组合的形容词不多,最常用的是“大”和“细”(小)。例如厦门话“大只牛”、“细泡灯”等。

(5)动词“有” 的特殊用法。闽方言动词“有” 的用法很多,其中之一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完成时态。例如:福州话“我有收着汝个批”(我收到了你的信),厦门话“伊有食我无食”(他吃了我没吃),台北话:“我有买”(我买了),潮州话“你有睇电影阿无?”(你看了电影没有)。

(6)宾语提前的现象比较常见。 如“苹果买两斤”(买两斤苹果)的说法就很普遍。普通话 “主语—动词—宾语”的句式在闽方言中常加上一个介词“共”(或“甲”),并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例如“我共汝讲”(我告诉你)。

(7)动词“去”常用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已成为结果,相当于“已经”的意思,例如“飞去了”(已经飞了),“死去了”(已经死了),“碗破去了”(碗已经破了)。

(8)特殊的比较方式。闽方言的比较句有特别的结构,福建、台湾的闽方言多用“甲—较—形容词—乙”表示,如厦门话“伊较悬(高)我”,台北话“高雄较大新竹”。 也有简单一点的表达方式:“甲—形容词—乙”,如福州话“伊悬(高)我”。广东省内的闽方言(潮州话、海南话)比较的方式略有不同:“甲—形容词—过—乙”如潮州话:“牛大过猪”。闽方言的等式比较,常用形容词“平”的重叠来表示“一样”,如“我共伊平平悬”(我跟他一样高)。

(9)“把”字句的表达方式。 闽方言“把”字句的表达方式是把宾语提到最前面,后面跟一个“甲伊”(把它)即:“宾语—甲伊—动词”,闽南方言片各地普遍通行这种说法。例如:厦门话:“牛甲伊 (ka妱嶇嶆i)牵出去”(把牛牵出来),潮州话:“衫裤甲伊(ka妱嶇嶆i)收起来”(把衣服收起来)。

下面列举福建、广东、台湾三省五个闽方言片七个闽方言点的声韵调。其中闽南方言片三个点:厦门、潮州、台北;闽东方言片一个点:福州;闽北方言片一个点:建瓯;闽中方言片一个点:永安;莆仙方言片一个点:莆田。

声母韵母

(1)厦门话韵母:a(家)叾(姑)e(稽)o(哥)i(基)u(居)ai(开)au(交)ia(遮)io(蕉)iu(周)ua(拖)ue(杯)ui(规)iau(桥)uai(乖)am(甘)im(金)iam(兼)╮(伓)an(干)in(新)un(军)ian(坚)uan(番) a嬜(江) 叾嬜 (公)i嬜(景)ia嬜(漳)i叾嬜(恭)嬜(黄)ap(角)ip(急)iap(夹)at(察)it(实)ut(骨)iat(结)uat(发)ak(角)叾k(国)ik(极)i叾k(略)(衫)愓(毛)ē(婴)媯(天)媯(乃)堚(闹) ì(京)媯堚(羊)堚(寒)堚媯(梅) i堚(猫)ui(关)a妱 (甲)婖妱(呕)e妱 (麦)o妱 (阁)i妱(铁)u妱 (托) au妱 (雹)ia妱 (削)io妱(药)ua妱(活)ue妱(八)ui妱(画)

(2)潮州话韵母:徲(书)a(阿)e(下)o(奥)嚕(余)i(衣)u(有) ai(哀)oi(鞋)au(后)ou(乌)ia(野)ie(腰)iu(幽)i媅u(妖)ua (我)ue(话)ui(为)uai(歪)am(庵)im(音)i媅m(淹)uam(凡)╮(姆)a嬜(安)e嬜(英)o嬜(翁)嚕嬜(恩)i嬜(因)u嬜(温)ia嬜(央) ie嬜(延)io嬜(永)嬜(黄)ap(盒)ip(邑)i媅p(叶) uap(法)ak(恶)ek(亿)ok(握) 嚕k(乞)ik(乙)uk(突)oik(狭)auk(乐)iak(略)iek(逸) i叾k(育)uek(越)(柑)ě(楹)媯(园)媯(爱)媯(闲)堚(好)堚(虎)媯(影)媯ě(样)媯堚(幼)堚(碗)堚ě(果)堚媯(畏)a妱(鸭)e 妱(厄)o妱(托)i妱(铁)u妱(口)ia妱(益)ie妱(药)ua妱(话)ue妱(划)ě妱(口)媯妱(口)

(3)台北话韵母:a(饱)o(刀)叾(布)e(坐)i(备)u(富)ai(拜)au(豆)ia(也)io(少)iu(酒)iau (朝) ua(破)ue(回)ui(水)uai(怪)am(痰)im(林)iam(点)╮(姆)an(班)in(宾)en(边)un (本) uan(原)a嬜(梦)叾嬜(亡)i嬜(明)ia嬜(番)i叾嬜(章)嬜(黄) ap(答)ip(邑)iap(叶)at(力)it(蜜)iet(别、热)ut(不)uat(月)ak(北)叾 k(博)ik(竹) iak(口) i叾k(育)(担)媯(边)i(饼)媯堚(张)堚(半)堚媯(煤)i堚(猫)a妱(鸭)e妱 (白)o妱 (薄)i妱(碟)u妱(托)ia妱(壁)io妱(着)ui妱(血)ua妱(活)ue妱(八)

(4)福州话韵母:a(家)ε(亚)┐(初)o(叾)(歌(告))i(εi)(基(记))u(ou)(孤(故))y(═y)(顺(赐))ai(开)au(交)εu(au)(沟(购))═y(叾y)(催(碎))ia(遮)io(iε)(鸡(继) iu(ieu)(秋(笑))ua(花)uo(u叾)(锅(过))ui(uoi)(杯(背))yo(y叾)桥((阅))uai(歪)a嬜(山)i嬜(εi嬜)(宾(并))u嬜(ou嬜)(春(寸) ) y嬜(═y嬜)(斤(近))εi嬜(ai嬜)(灯(垫))═y嬜(叾y嬜)(东(洞))ou嬜(Du嬜)(红(杠)ia嬜(声)ie嬜(iε嬜)(天(烟))ua嬜(欢)uo嬜(u叾嬜)(光(倦))u叾嬜(y叾嬜)(香(献))嬜(伓)a妱(鸭) 叾妱(桌)i妱(ei妱)(亦(吉))u妱(ou妱)(木(出))y妱(═y妱)(育(叔))εi妱(ai妱)(默(八))═y妱(叾y妱) (或(角)) Du妱(滑(骨))ia妱(额)ie妱(iε妱)(捷(只) [只])ua妱(话)uo妱(u婖妱 )(局(国) )yo妱(yo妱)(若(约) )

(5)建瓯话韵母:a(茶)ε(脐)┐(儿)叾(荷)e(欧)o(梅) i(时)u(吴)y(鱼)ai(犁)au(袄)ia(野)iε(热)i叾(茄)iu(油)ua(过)uε(麻)yε(蛇) iau(桥)uai(歪)a嬜(南)叾嬜(温)i嬜(年) ai嬜(恩)┐y嬜(云)ei嬜(音)ia嬜(正)i叾嬜(阳)iei嬜(延)ua嬜(黄)uai嬜(贩)u叾嬜(文)ui嬜(安)yi嬜(弯)

(6)永安话韵母:a(海)D(家)e(犁)═(头)o(包)嚕 (果)徲(时)i(衣)u(禾)y(竹)a嚕(刀)叾u(都)iD(遮)ie(椅)i嚕(小) uD(麦)ue(抉)ui(对)ya(纸)ye(吹)yi(木)iau(抽)Dm(汤)奃m(龙)um(山)ym(咸)iam(穷)╮(安)a嬜(工)εi嬜(边)iεi嬜(扇) yεi嬜(船)(兵)(井)媯(办)i(针)i(惊)u(永)u媯(问)

(7)莆田话韵母:a(鸦) D(窝)e(鞋)═(梳)o(思)i(衣)u(夫)y(余)ai(哀)au(交)叾u(乌)ia(也)iu(油)ua(蛙)ue(歪)ui (威)yD(靴)i奃u(腰)a嬜(安)D嬜(翁)ε嬜(烟)┐嬜(渊)o嬜(温)i嬜(英)u嬜(光) y嬜(恩)ia嬜(淹)ua嬜(弯)yD嬜(央)(伓)a妱(压) D妱(屋) ε妱(厄)┐妱(育)o妱(郁)i妱(一)y妱(役)ia妱(叶)ua妱(活)yD妱(约)

声调

参考书目

罗常培:《厦门音系》,科学出版社,北京,1956。

董同龢、赵荣琅、蓝亚秀:《记台湾的一种闽南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24,台北,1967。

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第2版,文字改革出版社,北京,1983。

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1981。

陈章太、李如龙:《论闽方言的一致性》,载《我国语言学报》第 1期,商务印书馆,北京,1983。

陈章太、李如龙:《论闽方言内部的主要差异》,载《我国语言学报》第 2期,商务印书馆,北京,1985。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高澹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闽方言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高澹;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8252.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