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enyi shehuixue
[外文]:sociology of literature
文学社会学和艺术社会学的总称。研究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整个文学和艺术的产生、创作、传播、感受活动的社会本质及其功能的一门学科。
简史文艺社会学于19世纪中叶在西方出现,1847年比利时的米盖尔思提出“艺术社会学”的名称。它主要指对音乐、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的社会学研究。19世纪后期,随着实证主义进化论社会学的发展,实证主义的艺术社会学研究也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法国的H.A.丹纳、G.史达尔,德国的H.J.施密特、K.维尔马尔、W.舍雷尔,英国的M.阿诺德及美国的H.詹姆斯等人,其中以丹纳和舍雷尔为最突出。丹纳著有《英国文学史》(1864~1869)、《艺术哲学》(1865~1869)等,倡导文学和艺术创作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定律;舍雷尔著有《德国文学史》(1883)等,倡导以生活、教养、遗传三种因素研究诗人、艺术家的创作。一些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考古学家也从不同角度研究原始民族的文学、艺术起源问题。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的《原始文化》(1871)、J.G.弗雷泽的《金枝》(1890~1915)和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的《民族心理学》(1900~1920)等著作,为探索原始民族艺术的起源及其社会功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并深深影响了20世纪初神话仪式学派的文艺社会学的理论观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艺术史家和社会学家E.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1893)、芬兰艺术学家Y.希尔恩的《艺术的起源──一个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探索》(1890)、英国人类学家A.C.哈登的《艺术的进化》(1895)等著作问世,集中了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及考古学家关于原始艺术研究的成果,并使艺术社会学从艺术哲学和一般社会学中独立出来,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1895年,法国社会学家É.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把艺术社会学与宗教社会学、道德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经济社会学、语言社会学并列为 6个社会学分支学科。法国的J.M.居约、C.拉洛、C.布格雷等社会学家,对艺术的产生、发展同宗教、游戏、爱情、物质生产、社会分工、时代环境、科学技术的关系,以及艺术对道德、经济、工艺等的社会功能作了探讨。经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反实证主义、反进化论的浪潮,艺术社会学产生了许多流派,主要有20~30年代的新批评派、神话仪式学派,30~40年代的功能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派、新托马斯主义,50~60年代的结构功能主义和符号互动论,当代的“发生学”结构主义等。对各种文学、艺术的经验研究也有所发展,逐渐分化出了文学社会学、小说社会学、戏剧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美术社会学、电影社会学、电视社会学等等分支。
主要研究内容文艺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文艺从创作、传播到感受的整个社会过程,涉及社会机制、文化背景及群体心理的各种联系和关系。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文艺起源、发展、积累、突变的社会文化因素;
(2)文艺创作与社会群体生活、时代精神、民族文化以及阶级意志等的关系;
(3)文艺对社会生活及人们行为的影响和社会作用;
(4)文艺生产、储存、传递、交流的各种社会机制及不同社会群体,如读者群、观众群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5)文艺家群体的职业特点及职业道德等问题;
(6)文艺政策问题及文艺的社会学批评问题,等等。
主要理论文艺社会学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就其对文艺的本质及社会作用的看法,主要有:
(1)进化论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法国的丹纳、德国的舍雷尔等。认为文艺的产生、发展是一种不断进化的自然史过程,主要是由种族性格、地理环境等决定的。他们注重种族、遗传等生物学因素,在研究中存在着简单的生物类比的倾向。
(2)功能论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一些功能学派的文化人类学家,如英国的B.K.马林诺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法国的C.列维-斯特劳斯等人,以及美国实用主义者J.杜威、法国发生学结构主义者L.哥尔德曼等。他们认为文艺是确立和维护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的一种价值工具,主张把文艺放到整个社会体系中去研究、分析它与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社会功能。
(3)心理学的观点。见于19世纪一些文化人类学家研究原始民族文化心理的著作。20世纪初,英国和美国的心理分析学派、神话仪式学派,40年代以后的现象学派、符号互动学派继承和发展了这种理论观点。心理分析学派用“性潜意识”、“种族潜意识”、“原始情绪”等解释文艺的起源,用“精神分裂”、“心理创伤”等解释作家、艺术家的文艺创作。现象学派用文艺现象还原的方法解释文艺的本质,符号互动学派把文艺看成是象征符号,研究文艺在个人、群体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4)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的观点。表现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艺术家们出于对战争的厌恶,试图以艺术表现人道主义或人类之爱。存在主义盛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它认为“自我”是宇宙的中心和社会的真实存在,文艺创作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现代法国哲学家、作家和评论家 J.-P.萨特认为,自我对世界而言才是本质的,文艺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在作品中找到自我。除上述理论观点外,还有传统论和反文化论的观点,前者如30年代的新批评派,40年代的历史学派;后者如20年代的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40~6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等。19世纪以来, 主义的文艺社会学也形成、发展起来,产生了法国的P.拉法格、德国的F.梅林、俄国的Γ.Β.普列汉诺夫等一大批文艺社会学家,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研究了文艺的起源及社会功能。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文艺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与文艺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与文艺学、文艺批评、文艺史、美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各有不同。文艺学主要研究文艺创作本身的特殊规律;文艺批评主要研究作家与作品;文艺史主要研究文艺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一般规律;美学则主要研究美的产生、根源、形态及审美意识活动等;文艺社会学研究文艺从生产(如创作、编排、出版等) 到传递(如发行、演出、放映、播送、展览等)再到感受(如阅读、欣赏、观看、收听等)的社会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群体心理的复杂过程及其规律性。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梓雅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文艺社会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梓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8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