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iye jiuguolun
我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我国的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 和 前后。代表人物有张謇、张东荪等。
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认为发展商业能富国,富国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张之洞虽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但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他积极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 时期,当时的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认为:“夫实业者,国民资赖以生之物,而国家之血液营养也。实业之盛衰,原为国计民生舒惨所系,亦为国政隆污之所系,且即国命延促之所系”(《 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5条:改良各种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提出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
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 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哲学家张东荪也曾鼓吹“实业救国”。他认为,我国既然有贫乏病,那么开发实业就成为唯一的要求;在开发实业的要求下,资本、机器生产与日俱增,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要救我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强国力,要增强国力就必须开发实业;主义、 主义、国家主义、无 主义等,在我国都是行不通的。
近代实业家张謇等人和张东荪提倡“实业救国”的动机是不同的。前者反映了实业界和开明人士发展民族资本,自强救国的进步要求。他们兴办实业,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一定作用,但这种主张没有抓住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后者则是反对 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反对我国实行革命与走主义道路的一种托辞。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于萌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实业救国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于萌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7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