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微泡法胶片

[拼音]:weipaofa jiaopian

[外文]:vesicular film

光敏剂均匀分散于热塑性载体中,一次涂布于透明片基上而制成的非银盐感光材料。这种产品1952年首先在美国卡伐公司问世,故有时也称卡伐法胶片。1964年开始用于印制黑白影片拷贝和电视片。

成像原理

微泡法胶片感光范围为335~445毫微米(敏感高峰为385毫微米),故通常用紫外线曝光。光敏剂见光分解,反应生成氮气。随着曝光量增大,产生的氮气愈来愈多,从而在树脂内产生内压,形成内应力潜影。加热显影时,热塑性树脂瞬息软化,内应力促使其再结晶和重新定向。同时光解产生的氮气膨胀,在树脂内部形成被树脂微晶壳环绕的微泡。这些直径为0.5~2微米的微泡与周围载体的折射率不同,落于其上的光被散射,从而与无微泡处区分开来,形成可见影像。微泡胶片与银盐胶片成像原理不同,前者因微泡将光散射而成像,后者因银粒吸收光而成像。二者曝光愈多处愈不透光是一致的,在透射光下均成黑白负像。若在反射光下观察,微泡法胶片呈白色正像,因曝光愈多处,微泡愈多,散射光也愈多。如衬以深色纸底,则正像更为清晰。

加工条件

曝光后应在 3分钟内显影以免潜影衰退。显影用加热法,完全干过程,不需任何药品和暗室。显影温度、时间可在130~150℃和 1~10秒的范围内调节。一般显影时间长,影像反差大,色调趋冷,反之则相反。显影后冷却到42℃以下停显,再在紫外线或一般自然光下普遍曝光一次,并在43~65℃下放置数小时,使原来未曝光分解的光敏剂全部分解,达到定影目的。由于不再加热,这些分解产生的气体缓慢逸出树脂,不会形成微泡。

特点和用途

成本低,不产生污染,反差大,分辨率及清晰度高,稳定性好,便于长期保存。除可用于印刷及复制黑白影片外,还大量用于制版印刷工业。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荟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微泡法胶片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荟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790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