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普陀宗乘之庙

[拼音]:Putuozongsheng zhi Miao

[外文]:Temple of the Potaraka Doctrine

我国古代藏式佛教寺院建筑。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狮子沟北侧,占地22万平方米,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者。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完成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为庆贺乾隆六十寿辰及次年皇太后八十寿辰而建。庙址位于山麓,主体建筑位于山巅,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全庙布局、气势仿 布达拉宫,俗称“布达拉宫”。1961年我国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庙按建筑布局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自庙前五孔石桥始,有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有琉璃牌坊、白台塔院;后部大红台是该庙的主体建筑组群。

山门和碑亭为我国汉式建筑清代宫式做法。亭内满、汉、蒙、藏文字的《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刻,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亭北的平顶城台式五塔门上连建黑、白、黄、绿、红五色喇嘛塔。

牌坊亦为汉式清代宫式做法,三间四柱七楼,表面以黄绿为主调的彩色琉璃镶成,十分华丽。内院式白台建有梵塔20余座,平面、层数、高度、造形各异。白墙,红色梯形盲窗,满面黄琉璃盖顶的女儿墙,呈现出汉族结构、藏族形式的建筑风貌。

后部大红台建筑为:大白台上由 3组不同型体的建筑组合而成。中部大红台内由面阔进深各七间重檐攒尖鎏金瓦顶的万法归一殿及其四面群楼组成,楼顶西北角建有鎏金瓦顶重檐六角亭“慈航普渡”。东部大白台内由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洛伽胜境”和其南部的御座楼及其四面围廊楼组成。围廊楼顶东北角建有鎏金瓦顶重檐八角亭“权衡三界”。西部一院为四面各面阔五间的千佛阁。整组建筑依天然之地势,将规模不同之建筑连为一体,面积达 1万多平方米,整体造型呈现出单体汉式建筑融汇在藏式建筑群体之中,意匠设计的独到尤为珍贵。白台高17米,下部以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糙砌砖墙表面,饰白灰浆,壁面设三层梯形红盲窗。大白台基座之上为七层高的大红台,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阔59米。红台迎面中央嵌按 6层佛龛,台顶上沿按琉璃佛塔宝顶,两侧并列34座佛龛墙顶按八宝,既有 布达拉宫的特色,又不完全雷同。

我国建立后,普陀宗乘之庙得到了及时的抢修。1976年以来,作为国家项目拨专款进行全面修缮,工程仍在继续中。

参考文章

普陀宗乘之庙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茂彦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普陀宗乘之庙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茂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7566.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