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元代琉璃器

[拼音]:Yuandai liuliqi

[外文]:Plumbic-glazed Architectural Terra-cotta and Pottery Vessels of the Yuan Dynasty

琉璃泛指铅釉陶器,包括主要用于建筑构件的琉璃及珐花、三彩等。 惯上将三彩作为单独的品种,不当作琉璃看待。另外,古文献中的琉璃还有指玻璃而言的,与这里说的琉璃不同,它的出现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已有琉璃珠被用作装饰品。

琉璃

北魏时期在平城 (今山西大同) 修建的宫殿,已使用琉璃瓦件。隋唐至明清,皆继续烧造。传世的琉璃器,多为宫殿、寺庙中的建筑构件,如照壁、佛像、供器、炉、瓶、香火盆、鱼缸、宝塔、楼阁、牌坊等。装饰工艺及内容,多为刻划或镂雕的龙、凤、瑞兽及牡丹、荷莲等花卉纹。

主要用于建筑构件的“琉璃”,是以夹砂陶土或红色陶土为胎,以含铁、铜、钴、锰的物质作为着色剂,铅、硝为助熔剂,加以石英制成的釉药,先烧素胎,然后施琉璃釉,再以 800℃窑火焙烧而成。

元朝和明朝琉璃窑厂设在北京海王村,即现在的北京新文化街“琉璃厂”,以后迁至门头沟流渠村。元代琉璃器纪年可考的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镂雕龙莲纹炉,高39厘米,口径25.4厘米,足距22厘米。全器采用镂雕工艺装饰,造型雄伟壮丽,口沿为一周云纹,束腰荷莲,腹部凸雕三枝盛开的牡丹,两条行龙于正反两面,一前一后穿行于雕花之中,炉底下承三兽足,口部耸立双耳朝天,刻有铭文,双耳的背面雕刻忍冬纹饰。山西省是琉璃器的发源地,烧造历史久,以黄、绿、紫色为主,色分深浅,与三彩、珐花器大同小异,遗存较多。平遥县东泉镇百福寺有元代延祐三年款的宝顶,形制以立牌为中心,内塑合掌童子,四边以浮雕莲花为饰,背面有刻记 3行,粗缸胎,施彩为黄、绿、黑与白色。五台县豆村佛光寺文殊殿顶有元至正十一年立牌狮子,仍以红泥为胎,施黄、绿、蓝色釉。芮城元永乐宫四个殿顶所安置的彩釉琉璃,完整成组,是极其高超的艺术杰作。此外,元大都亦曾出土一批琉璃器,有通高 36 厘米的镂雕凤穿牡丹花炉,附龙纹山峦器盖,分饰黄颜色与孔雀绿彩釉,镂雕工艺精致,造型与至大款三足炉完全相同。同时出土物还有鼓墩、兽头、鸱吻、筒瓦、滴水、瓦当、龙凤构件及道士塑像等琉璃器。

珐花

从琉璃派生出来的一种独具风格的工艺美术品。它吸收了中亚珐琅器的工艺及佛教壁画彩绘中的堆花沥粉方法,配以色彩,在陶胎或砂性胎质上,用一种带有渍管的泥浆袋,顺纹路勾勒堆起纹饰的轮廓,然后填以各种色彩构成图案,再铺以色地,入窑焙烧而成。其模制、堆塑、镂空、捏塑等技法皆有独到之处,显示出特殊的工艺装饰效果。

珐花工艺发祥于山西潞安 (今长治)、泽州(今晋城)、蒲州(今永济)一带。文字记载或世代相传中称之为珐花,又称“法华”。

三彩珐花与三彩琉璃常易混淆,其实多有差别:琉璃的胎质为粘土夹有砂粒,釉质较薄,色泽淡;珐花的胎较细,或为细砂胎质,釉的配方与琉璃大致相同。但琉璃以铅作助熔剂,珐花则采用牙硝,其釉较浓,色泽较深。琉璃以黄、绿两色居多,珐花以孔雀蓝或孔雀绿为主色,时有黄颜色也分浓淡,或有白釉相衬,色彩明艳,紫色则如茄皮之紫。珐花的装饰凸起,以莲瓣、云纹、璎珞、牡丹、莲花、花鸟、八宝、八仙、人物、兽面纹饰为主。

珐花自元代开始烧造,对明、清陶瓷生产有着极大影响。明代江西景德镇窑也仿烧珐花。早于成化以前的珐花作品常有瓶、罐、坐狮等,所饰人物、花鸟生动活泼,以浓艳的色彩作衬托,艺术效果突出、壮观。景德镇珐花与山西珐花器的主要区别在于,景德镇采用洁白细腻的高岭土白瓷胎,而不用陶胎或砂性胎。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元代琉璃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752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