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博物馆之友

[拼音]:bowuguan zhi you

[外文]:Societies of Museum Friends

博物馆事业爱好者的非学术性团体。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之友诞生在19世纪的欧洲。19世纪初,欧洲的博物馆相继由收藏机构演变成为开放性的、以社会教育为主要功能的社会文化事业机构。关心和喜爱博物馆的人日益增多,一些博物馆爱好者自愿为博物馆服务,义务参加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有的还捐献藏品、捐赠资金。博物馆的发展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于是,在博物馆的组织下,博物馆之友应运而生。它有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种形式。前者由学术团体成员组成,以面向社会传播科学、历史和艺术等知识为主要目的;后者则由向博物馆捐献过藏品的人组成,这些人可以享受博物馆提供的优惠,并参与博物馆部分事务,起着联系社会与博物馆的作用。以后,随着博物馆社会基础的扩大,博物馆之友逐渐趋向于非学术化和大众化。20世纪以来,博物馆收藏、研究的范围和社会教育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展,迅速而大量地吸收馆外生产、科研和学术成果,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愈加成了办好博物馆的重要条件,博物馆之友的组织形式得到了各国大小博物馆普遍重视。1972年,世界博物馆之友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召开,各国世界博物馆之友的 145个代表参加了大会,国际性的博物馆之友从此成立。大会确定了博物馆之友国际协作的原则,并决定建立至少有 5个国家参加的常设组织,作为世界博物馆之友协会的执行机构。

由于社会制度及国情等方面的不同,各国博物馆之友的任务和组织形式略有不同。

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之友主要是援助性的组织,包括人力、财力的援助。在英国,筹集资金是博物馆之友的主要任务。在博物馆之友的成员中还要推选出学有专长的人,作为博物馆志愿人员,参与博物馆的藏品征集、陈列设计、器材维修等项业务工作,在旅游旺季,担任博物馆的导游。美国的博物馆几乎都有博物馆之友 (或称为“博物馆会员” )的组织,有些博物馆一半以上的工作由博物馆之友来完成。

我国的博物馆之友组织是在我国建立以后发展起来的。我国的博物馆之友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凡是热爱博物馆事业,愿意为博物馆工作的人,均可申请参加博物馆之友组织。博物馆还可根据需要,特邀有关人士参加。因各馆的性质和地区性的差异,各个博物馆之友的人员构成有所不同。大多数以非专业人员组成的普及型为主,少数则以专家为主。

我国的博物馆之友主要是博物馆联系社会的组织,一般来说,没有从资金方面赞助博物馆的任务。其具体作用是:

(1)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博物馆爱好者和博物馆事业后备力量;

(2)依靠馆外的人力、物力,协助博物馆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教育等项工作,并及时引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较新观点和较新成就,应用于博物馆的工作实践;

(3)通过博物馆之友的媒介作用,向更多的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博物馆之友的活动通常由博物馆组织,主要形式有:参观所在馆的陈列展览,参加讲座和座谈活动,优先获得所在馆的出版物,参加馆内诸如社会教育、藏品的研究和陈列展览的设计等业务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参加博物馆的田野考古工作和征集文物、采集标本等工作。

我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相当数量的博物馆组织了博物馆之友。有的博物馆结合所在地区的特点,成立了“文物通讯员”、“文物保护员”等组织。

文物通讯员、文物保护员等组织也是博物馆之友的一种形式,其主要任务是:向本地区居民宣传文物知识和文物保 令,保护博物馆外的文物、标本,并协助博物馆开展文物调查和文物征集工作。

参考书目

肯尼斯·赫德森著:《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综览》,紫禁城出版社,北京,1986。

帕·普雷斯特维奇著:《博物馆与博物馆之友和自愿服务者的微妙关系》,李枫译,《博物馆研究》,1985.4(译文专号 )。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鸿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博物馆之友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鸿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751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