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ate
[外文]:Jean-Paul Sartre (1905~1980)
法国作家、哲学家。1905年6月21日生在巴黎一资产阶级家庭。幼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外祖父是德语教师。母亲笃信天主教。萨特19岁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24岁通过中学教师就业考试,后在巴黎等地任中学哲学教师多年。1933至1934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1941年获释。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
萨特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恶心》(1938)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罗康丹所生活的是一个 龌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彷徨苦闷,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短篇小说《墙》(1939)通过对西班牙反 战士格里在监狱里等候处决时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说明对死亡的恐惧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的自由。中篇小说《一个头目的童年》,以讽刺的笔法描写了一个 头子幼年时代的邪恶 行径,揭露某些上层人物的丑恶的灵魂。在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马蒂厄在政治和道德方面日益觉醒的描写,说明一个人处在不公正的社会里,寻求正义与寻求个人自由和幸福是一致的。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 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在他的小说中,作者叙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在作品时间的处理上,讲求同时性。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萨特的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剧本《群蝇》(1943)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并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题材,阐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密室》(1944)是阐述存在主义哲理的剧本,剧中塑造了3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说明客观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旧 )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和活动,人死之后还念念不忘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因而认为“他人就是地狱”。在《肮脏的手》(1948)一剧中,作者虚构了一个东欧国家 党内两个派别斗争的情节,宣扬政治斗争的实质是个人的意志冲突。《死无葬身之地》(1946)刻画了一群反对维希 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作者企图说明烈士们为了一个政治目标而自由选择,牺牲自己。
《恭顺的 》(1947)是一部政治剧,揭露美国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残酷迫害,并对反压迫、反种族歧视的普通人民的觉醒寄予深切的期待。这个剧本是萨特所主张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的体现。
萨特的作品还有未完成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已发表《理性的年代》(1945)、《缓期执行》(1945)、《心如死灰》(1949)等 3卷。剧本还有《恶魔与上帝》(1951)、《涅克拉索夫》、《阿尔托纳的幽禁者》(1960)等。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文学论著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波德莱尔》、《什么是文学?》(1947)、《境遇》 1至10集(1947~1976)、回忆录《字句》(1964)。
1955年,萨特和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曾访问我国。萨特的剧本《恭顺的 》已有中文译本。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以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他于1980年4月15日逝世。
参考书目
R.-M. Albérès, Jean-paul Sartre, Paris, 1953.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乔汐妍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萨特,J.-P.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乔汐妍;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7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