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antaibenxi
戏曲剧目中一种连日接演的整本大戏。最早出现于民间的节庆演出。据《东京梦华录》所载,北宋时期就有连演数日的杂剧目连戏。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北京剧坛也常有连台本戏的演出,如著名的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就以擅长连演整本大戏著称。当时清宫廷所编制的许多昆、弋大戏,如《昇平宝筏》(演全部《西游记》)、《鼎峙春秋》(演全本《三国志》)、《忠义璇图》(演全部《水浒传》),等等,都是连台本戏。由于宫廷物质条件优厚,演出极尽奢华,与同时在民间地方戏中连台本戏的演出完全不同。清同治六年(1867),上海丹桂茶园建成,从北京、天津聘请名艺人铜骡子、夏奎章等到上海演出“十本新戏”《五彩舆》,这是上海演出连台本戏的开始,此后盛况,更较北京为烈。
连台本戏由于故事连续,通俗易懂,有文有武,排场热闹的特点,很受观众喜爱。但这种形式,也往往容易产生内容庞杂、艺术粗糙的毛病。 时期,潘月樵和夏月珊、夏月润的上海新舞台,以及欧阳予倩、汪仲贤、周信芳等,都曾运用这种形式编演过许多取材于历史或现实生活的剧目,其中一些剧目在鼓吹 思想,宣传爱国主义方面起了好的作用。但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经济的影响下,连台本戏的创作也逐渐走上了歧途,内容荒诞庸俗,光怪陆离,如《火烧红莲寺》、《七剑十三侠》、《彭公案》之类,滥用机关布景,玩弄杂技魔术,甚至以卖弄 的“四脱舞”、“风流椅”以及真狗上台、大耍蟒蛇等招徕观众。
我国成立后,对连台本戏的创作和演出进行了整理加工,1951年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的《太平天国》,继承和发扬了连台本戏好的传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改进和提高。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汐盈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连台本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汐盈;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7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