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军队后勤

[拼音]:jundui houqin

[外文]:military logistics

军队筹划和运用人力、物力、财力,从物资、技术、医疗、运输等方面保障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的各项专业勤务的统称。通常分为战略后勤、战役后勤、战术后勤,是军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军队后勤工作的各级机关和部队、分队统称军队后勤机构。研究军队后勤工作规律的知识体系称为军队后勤学。各 队后勤的工作范围和机构隶属关系不尽相同。我国人民 后勤包括后勤组织指挥工作和财务、军械、军需、车船、油料、营房、卫生、军事交通等专业勤务,担负上述工作的部门均属后勤建制。

军队后勤这一概念,各国或国家集团使用不同的术语表达,其词源各有不同,其词义的发展过程也各不相同。我国使用军队后勤这一术语,是由军队后方勤务演化而来的。英、 美等国现在用以表达后勤的logistics一词,通常认为来源于希腊文logisticos,原意为“计算的科学”。19世纪30年代,瑞士军事理论家A.-H.de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1838)一书中,把该词作为军事术语使用,赋予它“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的含义,并说它是:军队运动和行军中的物资补给以及设营、宿营的实用艺术。1882年,美国海军历史学家A.T.马汉又将这一术语解释为:通过国家经济动员对武装力量提供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logistics这一术语才以后勤的完整含义,成为北大西洋条约各国正式通用的军语。苏联使用的тыл一词,具有“后勤”与“后方”双重含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华沙条约组织各国正式通用的军语。

战争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上进行的,离不开后勤保障。F.恩格斯在《反杜林论》(1878)中指出:“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和武器这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与量和取决于技术。”(《 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0页)他还指出,战争的进行依赖于“自己后方的和战区的生产力和交通工具……。”(同前,第211页)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军队现代化程度愈高,对后勤的依赖性愈大,后勤的地位和作用愈为重要。后勤对军队建设和作战的保障程度,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在现代,武器装备的发展更加依赖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军队后勤的根本职能就是把国家提供的经济力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

简史

军队后勤是随着军队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社会制度特别是军队和战争的变化,它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的军队后勤

我国古代和欧洲古代到中世纪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军队主要使用冷兵器,后期一些国家的军队虽已装备了火器,但数量少、性能差,战争规模较小。这就决定了古代军队的后勤保障,无论内容、方式或组织都比较简单。在保障内容上,主要是粮草。我国古代著名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的军争篇中说:“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图1),指出了军队后勤的重要性,也说明当时军队后勤保障的内容主要是粮草。17世纪, 虽已成为欧洲一些国家军队后勤保障的一项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简单的军用器械维修和金创医治,以及人力畜力运输等项后勤保障也已出现。在保障方式上,主要是军队携带和就地取给。13世纪,成吉思汙统率蒙古大军远征欧洲大陆,曾依靠随军备用马的马奶和必要时食用马肉作为保障给养的一种办法。欧洲中世纪一些国家的军队所需粮草,常常是靠士兵抢劫,到17世纪上半叶,才逐渐采取有组织的就地征发和后方补充。在保障组织上,有的军队编有后勤人员,如古罗马军队中有军需官和财务官。我国春秋时期,军队中编有革车,并配有炊子、守装、厩养、樵汲等后勤人员。有的军队后勤保障由 或随军商贩承担。中世纪的欧洲雇佣兵,在行军、作战过程中,用自己的薪饷向随军商贩购买给养、服装、装具乃至武器、 。我国西周的司徒和司空,秦、汉的治粟内史、大司农,隋、唐的兵部、户部、工部等 官员和机构,都担负军队后勤保障任务。

近代的军队后勤

17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特别是18世纪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欧洲、美洲一些国家,火器已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炮兵已成为独立兵种,陆军和海军有了发展,并实行了义务兵役制,兵员大量增加,建立了庞大的常备军和后备军。战争规模也不断扩大。这一切都使军队后勤发生重大变化。在保障内容上,主要的虽仍为粮草,但数量剧增。 保障任务显著加重,交通保障越来越重要,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普鲁士依靠铁路线,在21天内将55万人、15万匹马和6000门炮集中到法国边境,并运输了大量物资。在战争中人员伤亡显著增大,如在拿破仑战争中,仅1804~1814年法军就伤亡175万人,医疗保障越来越重要。技术保障也随着火器成为主要兵器而逐步加强。在保障方式上,开始采用中央供应制,但依靠军队携带和就地取给仍占重要地位。17世纪下半叶,法 队实行设仓供应制,但仓库储存的物资只是一小部分,大量粮草仍主要靠就地取给。在保障组织上,军队成立了固定的后勤机构。18~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在中央军事部门和部队编成内设置了后勤机关、部队、分队,成立了总军需部和各级部队军需部门。法国在陆军部下面除设军需部外,还设有军械部、财务部、军医委员会和兽医委员会,并在陆军中编有军需兵、卫生兵和 兵。我国清 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厘定中央官制时,将兵部改为陆军部,下设军需、军医和军实等司,将户部改为度支部,下设军饷司。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 ,在军务部内设有军需、经理和医务等课。

现代的军队后勤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的财力越来越大,技术力量越来越强,军队装备了大量技术兵器,并实现了摩托化和机械化,除陆军、海军外,又增加了空军和各类技术兵种。军队的数量和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在30多年内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几十个国家参战,动员几千万到上亿的兵员,战场辽阔,遍及几大洲。各参战国耗资巨大,几乎动员了全部的经济力量,从而促使军队后勤全面迅速发展。在保障内容上的主要变化是:

(1)由于部队实现了摩托化和机械化,油料补给量大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驻欧洲美军的油料补给量占物资总补给量的一半(运输油料的远洋船只本身所耗油料未计算在内),而给养在补给品中的比重明显下降,只占8~12%。

(2)由于各种技术兵器数量急剧增长和火力极大增强, 需求量显著上升,技术保障成为后勤保障的重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国家在作战地带内的 补给量平均达到物资总补给量的12%。

(3)前线和后方的距离增大,交通保障显得极为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建立了海洋交通线,向330个卸载港输送部队700万人和物资2.6 亿余吨。

(4)由于战争中人员伤亡剧增(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3000多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伤亡9000多万人),医疗保障(见卫生勤务)的地位和作用大为提高。这就形成了物资、技术、医疗和运输等综合配套的四大主要保障。在保障方式上,以后方供应为主。利用火车、汽车、轮船、飞机以及管线等现代运输工具,实行分段连续补给。医疗保障,加强了伤员的 救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会战中,英军 救护队在5个月内收容伤员31万人,后送30万人。 技术保障, 广泛开展野外修理与战场抢修。在保障组织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自上而下的后勤保障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些国家军队设有军需部门或人员,以及各种仓库、修理所、面包房和卫生医疗、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部队、分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陆军成立了后勤支援机构,设有司令部和各种后勤专业分队。苏联于1941年成立了红军总后勤部和方面军、集团军后勤部,并相应地设置了后勤首长,军、师也设置了后勤首长, 对后勤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 在我国,1937年, 在其军事系统中成立后方勤务部,1945年改组为后方勤务总司令部,后又改为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并在方面军和兵团设补给司令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 队后勤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我国人民 后勤

是随着我国人民 的诞生而建立,并随着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按历史发展进程,可分为我国成立以前和以后两个阶段。

在我国成立前的革命战争年代,各革命根据地的军队编制、装备不统一,后勤组织不健全,后勤保障主要是采取就地取给和取之于敌的方式,由各地区部队分别组织实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国工农红军的后勤机构,开始是沿用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的编制,设有军需处(有的设经理处)、军医处,以后改为供给部、卫生部,增设兵站部,各师、团编设供给处、卫生处(队),营以下分队编有少量后勤人员。这一时期的后勤工作,是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进行的。当时红军执行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三大任务,主要靠打土豪取得给养、经费供应,靠缴获敌人的武器武装自己。 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初期的后勤机构基本上与红军时期相同。从1942年起,八路军设后勤部,统一领导供给、卫生、军工生产等工作,各师、团后勤机构变动不大。物资和经费来源,一方面由各抗日根据地统一筹划,一方面由军队自己生产,特别是1940~1944年,全军指战员响应我国 革命军事委员会主任 发出的“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的号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见彩图),实现了生产自给、半自给和部分自给,打破了 的经济封锁,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度过了难关(图2)。 时期,我国人民 迅速发展,解放区不断扩大,特别是实行大兵团机动作战,后勤保障任务加重,后勤组织不断发展。1948~1949年,先后成立了 后方勤务部和大 、 军后勤部, 部队的供给、卫生、军械、运输等部门,归各级后勤部建制,并编设相应的后勤专业部队、分队,各大 和各 军自成系统,组成由军队和地方 相结合的后勤保障体系,统一组织实施后勤保障。这一时期,军队的武器装备,主要是取之于敌。据统计,整个 时期,缴获各种火炮5万多门,枪348万余支(挺),汽车2万多辆,坦克、装甲车1000多辆(图3),及大批其他军用物资。粮秣等物资主要靠人民支援。各战区在地方 各级支前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组织了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开设固定的兵站补给网,同部队开设的随军 仓库紧密配合,前送物资,后送伤员,保障了战争的胜利。

我国成立后,我国人民 进入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时期,全军后勤工作由分散转为集中,实现了统一编制,统一指挥,统一供应。在组织系统上,由单一兵种后勤发展成为陆海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组成的诸军种、兵种后勤,从总部到各级部队都建立了后勤机构,逐步形成各项业务综合配套的保障体系。保障方式由过去就地取给、取之于敌为主,转变为以后方供应为主,并按照统一的供应标准和制度,采取划区供应与按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体制,不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组织供应。保障对象由过去保障单一兵种转变为全面保障诸军种、兵种。保障内容日益复杂,物资供应的品种和数量空前增加,医疗救护、装备维修和运输保障任务越来越繁重。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我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的经验,我国人民 进一步加强后勤战斗化建设,努力提高后勤综合保障能力、防卫作战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逐步达到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需要相适应的水平。我国人民 在我国 党的领导下,以 军事思想为指针,在建军和作战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后勤工作经验,并形成重要的特点。主要是:

(1)依靠国家,依靠人民。这是我国人民 的力量源泉,也是后勤保障的力量源泉。在历次革命战争时期,除武器装备外,军队所需的经费物资,主要由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 组织供应。我国成立后,由我国人民 总后勤部根据国家分配的国防费统一组织军队经费物资供应。国家供应归根结底来自人民。“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 《论持久战》)如平津、淮海等战役,人民群众给予的巨大人力物力支援,有力地保障了战争的胜利(图4)。 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中,支前民工有543万人,出动担架20.6万副,大小车88.1万辆,筹运粮食近4.8亿千克。

(2)依靠部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我国人民 的光荣传统,是战胜各种困难的传家宝。军队经费物资来源,除了国家供应、人民支援和就地取给、取之于敌以外,靠全军指战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指战员依靠这种革命精神,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 中,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群众性的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解决后勤供应。八路军第 359旅在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开荒种地26万余亩,除全部自给外,还上交粮食150万千克,成为全军艰苦奋斗、生产自给的先进典型。我国成立后,我国人民 继承和发扬了这个光荣传统,坚持勤俭建军的方针,使用经费物资精打细算,少花钱多办事,广泛开展修旧利废活动,坚持农副业生产。据统计,1958~1983年全军粮食、油料总产量近142.5亿千克,交售国家粮食28.5亿千克,不仅补助了部队粮食、蔬菜、肉食的供应,而且为国家创造了物质财富,支援了主义建设。

(3)坚持对国家负责,对部队负责。这是我国人民 后勤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军队建设和作战必须有国家经济实力作后盾。要使军队的经费、物资得到可靠的保障,就必须发展经济。对国家负责,最根本的就是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即军队的需要必须服从于国家经济力量的可能,并在保障作战和军队建设中,尽量节省经费物资,支援国家建设。对部队负责,就是把国家提供的财力、物力管好和用好,发挥较大的效益,提高部队战斗力。既不能以对部队负责为理由向国家提出过高要求,也不能以对国家负责为理由而不认真给部队解决可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做到局部服从全局,全局照顾局部。如制订军队供应标准,既从部队实际需要出发,又照顾到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过于加重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4)坚持为部队服务,为作战服务。这是我国人民 建军宗旨在后勤工作上的体现,是后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战争年代,全军后勤人员在“一切为着前线胜利”的思想指导下,按照先前方后后方、先部队后机关的原则,组织物资供应,千方百计完成各项后勤保障任务。平时,后勤部门面向基层,服务上门,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部队特别是高原、海岛、边防部队的实际问题,巩固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5)坚持在战斗中保障,在保障中战斗。这是我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后勤工作的一条宝贵经验,是我国人民 后勤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 战争期间,美军依仗其空中优势,施行所谓“绞杀战”,日夜狂轰滥炸,妄图切断我国人民志愿军后方供应线。我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一面指挥战斗,一面组织供应,建立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把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保障了战争的胜利。我国人民 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要求,运用和发展了这一经验,通过后勤战斗化建设,大大提高了保障能力和自卫能力。

现代军队后勤的新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现代工业迅猛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有很大增长,武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能力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常规武器不断更新换代, 核武器、人工智能武器、军用航天器、定向能武器等各种先进技术兵器不断出现,破坏力与杀伤力越来越大。这给战争带来许多新的特点,如战争规模之大、战场之广阔、物资消耗量之多、装备损坏率与人员伤亡率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对军队后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军队后勤建设中出现了以下一些特征:

(1)后勤指挥与管理日益自动化、科学化。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对后勤指挥,一是强调统一,以适应诸军种、兵种联合作战的要求;二是强调快速,以适应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因此,都很重视后勤指挥自动化。美军后勤各大单位建立了较完整的自动化指挥系统,在70年代末使用的电子计算机已占美 用电子计算机的60%以上,现在正向规范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法、英等 队后勤部门,也建立了自动化系统实施指挥。在后勤管理上,不少国家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如仓库管理全部机械化、自动化;战场物资管理使用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如远红外激光综合照相仪和夜视装置等等。一些国家的军队在后勤系统应用系统分析和运筹学,利用网络法与线性规划制定后勤保障计划,特别是其中的物资运输计划。

(2)后勤组织与供应体制进一步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许多国家对组织与供应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总的趋向是:减少中转层次,力求精干、灵活,使后勤保障与作战指挥协调一致。如美国陆军进行以提高后勤补给速度为重点的改革,实行“直接补给制”代替“兵站分发制”,精简了战区后勤补给层次,改组了后勤支援系统,密切了后勤与作战的联系。苏军在80年代初提出建立“无倒载供应体制”,即从生产部门或供应基地直接运到部队。为避免机构重叠和工作重复,提高物资保障效率,不少国家实行三军通用物资统供与三军专用物资 相结合的供应体制。有的国家正在朝着实行陆海空三军统供方向发展。

(3)后勤技术装备不断向自动化、 化、轻型化方向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军队后勤,加紧研制和使用新型的高效率的自动化设备,以及各种成套的专用后勤技术装备。维护修理有综合型标准化自动检测系统与各种 修理工程车等。医疗救护有折叠箱式活动房屋和充气帐篷组成的新型 医院、快速安全的装甲救护车和机动能力强的装甲履带式卫生车等。油料补给有飞机集群加油器材、舰艇不停泊加油器材和高效快速加油车等。运输有高速两栖气垫船、气垫车以及“履带道路”等,集装箱运输已成为提高后勤保障机动性与快速性的重要手段,美军后勤运输已实现集装箱化,苏军1980年提出要在几年内力争90%的后勤物资采用集装箱运输。

(4)物资储备愈益成为军队战备工作的重要内容。现代战争突然性、破坏性大,物资消耗量空前增多,许多国家都很重视战前物资储备。特别强调储备足够的油料、 、重武器和装备配件等主要作战物资,并在预定作战方向事先建设好物资、医疗、修理、军需生产及运输力量综合配套的后方基地,以适应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战争的需要。美国陆军部专门设立战备物资局,负责陆军全球性物资储备系统的计划、管理与调整。为保障大规模战争的需要,有些国家根据平战结合的原则,统筹规划与发展工农业、国防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战时保障持续作战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

(5)后勤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受到普遍的重视。现代战争是诸军种、兵种协同作战,军队技术装备日益复杂,对后勤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国家的军队都很重视后勤人员的训练,特别是后勤干部的培训。采取院校培养和部队训练,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通过理论学 和近似实战演 ,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水平。对后勤干部要求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管理知识,能组织指挥现代条件下作战的后勤保障与后勤防卫。据1980年统计,美国陆军有正规后勤院校11所及各种训练班,90%以上的后勤军官都达到大学2年以上水平。苏军有主要后勤院校11所,后勤全部师职军官和90%团职军官都受过高等教育。为加快军队后勤建设的步伐,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后勤科学研究。美国陆军1980年用于后勤的科研费29亿美元,约占陆军预算的9%;仅陆军器材研制与供应司令部就有科研人员2万余人,约占该部总人数的20%左右,还专门设有后勤学术机构──后勤研究中心。当前,一些国家的军队有关后勤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在现代战争中的各种不同情况下,如何实施不间断的快速的后勤指挥与保障问题;二是总结和运用后勤历史经验,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几次规模较大战争的后勤工作经验;三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军队后勤领域的应用,重点是后勤技术装备的改进。

(6)后勤防卫已成为实施后勤保障的重要条件。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前后方无明显界限;同时,战争对后勤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作战双方都把破坏对方后勤作为重要的目标。现在许多国家军队比以往更加重视后勤防卫,加强了研究,采取了许多措施。日军条令规定,后勤部队不仅应具有进行自卫战斗能力,而且应具备在必要时能同战斗部队一起进行战斗的能力。美军条令规定,战区陆军要建立“后方地域作战中心”,组织训练有素和装备精良的部队,担负后方防卫作战任务。法军新编步兵师专门编设一个“指挥与后勤团”,负责全师的通信联络、后勤保障和后勤防卫工作。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良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军队后勤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良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7174.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