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歌谣周刊

[拼音]:Geyao Zhoukan

我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1922年12月17日创刊,到1925年6月28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共出版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册。最早作为北京大学《日刊》附张印发,自25期起脱离北京大学《日刊》,独立发行。《歌谣周刊》先后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负责编辑。

《歌谣周刊》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具有科学与 的时代精神。发刊词提出“蒐集歌谣的目的,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学术的,即民俗学的研究”;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资料,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文艺的目的在于促进新诗的发展”。《歌谣周刊》辟有研究、民歌选录、儿歌选录、讨论、译述、通讯、转录等栏目。发表的歌谣除新疆、 、热河外各地都有,其内容以反映女人痛苦生活的歌谣和儿歌为多,也有不少情歌、仪式歌(喜歌、丧歌等),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矛盾的时政歌谣以及长工歌、劳动歌等。发表的歌谣中汉族的为最多,也有壮、彝、藏等少数民族歌谣。在形式上以只说不唱的民谣和曲调自由的山歌、小调为主。周刊还注意异文的搜集和研究,在创刊号上即刊登有几首同一母题的歌谣,以后陆续刊登这类作品。例如《看见她》、《月光光》、《张打铁》等各地流传的异文。周刊所发表的文章多为从文学、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等角度对歌谣进行探讨和叙述。如常惠《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刘经菴《歌谣与女人》、郑宾于《歌谣中的婚姻观》、刘半农《海外的我国民歌》、张四维《云南山歌与彝歌》、何植三《歌谣与新诗》、黄朴《歌谣与政治》,以及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董作宾关于《看见她》的比较研究,钟敬文《歌谣杂谈》等。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共发表歌谣2226首,文章、通讯、讨论、译著等共111篇,成为当时全国搜集和研究民间文学的中心。

1936年4月,《歌谣周刊》在胡适主持下复刊,出版了第2卷40期,第3卷13期,1937年6月停刊。

后期《歌谣周刊》比较侧重于歌谣的文艺学研究。在第二、三卷中,对歌谣的历史,歌谣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论著。如朱光潜《从研究歌谣后我对于诗的形式问题意见的变迁》,顾颉刚《吴歌小史》,台静农《从杵歌说到歌谣的起源》, 《歌谣与诗》等。后期周刊共发表各种研究论著 113篇和一些译述文章。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娃旺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歌谣周刊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娃旺;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696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