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ouxini
[外文]: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
意大利作曲家。1792年2月29日生于佩萨罗,1868年11月13日卒于巴黎。父亲G.A.罗西尼为卢戈镇上的号手和屠宰场的检查员,母亲是喜歌剧演员。罗西尼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4岁时父亲因同情法国革命,拥护共和而在王政复辟时期被革职,并一度被逮捕入狱。母亲带着小罗西尼逃往博洛尼亚,在流动戏班中靠演唱为生。家庭的不幸遭遇和随之而来的拮据生活,使罗西尼对于封建统治和异国压迫有着切身感受,这对他日后的思想倾向和创作道路都有一定的影响。他自幼爱好音乐,最初跟父亲学 吹号,后又学 了哈普西科德和歌唱,不久即在唱诗班中担任独唱,还常在剧场演奏哈普西科德。1804年曾师从P.A.泰塞伊。1806年入博洛尼亚音乐学校,学 歌唱、大提琴,并从S.马太学 对位。但他对学校刻板繁琐的课程不感兴趣,却深为该校图书馆珍藏的总谱和手稿所吸引,潜心研究D.奇马罗萨、J.海顿、W.A.莫扎特的作品,得益非浅。学生时期他创作了一些器乐曲和宗教音乐。1807年写了他的第 1部歌剧《德梅特里奥与波利比奥》。1810年毕业,上演了他的喜歌剧《婚约》。1810~1815年,经常以作曲家兼指挥或歌手的身份参加流动戏班的演出,奔波于意大利各城市。为了谋生,罗西尼必需不断地创作新歌剧供戏班上演。结果,他在短短的4年内,竟写了15部歌剧。1813年正歌剧《坦克雷迪》在威尼斯公演,受到欢迎;接着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又获成功,从此名声大振。1815年接受那不勒斯著名剧院经理D.巴尔巴亚的聘请,任那不勒斯歌剧院、圣卡罗剧院和丰多剧院的艺术指导。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土耳其人在意大利》(1814)、《奥赛罗》(1816)以及堪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姻》媲美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1816),此后又创作了《灰姑娘》、《贼鹊》(1817)、《摩西在埃及》(1818,1827年修改为《摩西》)、《湖上夫人》(1819)、《塞弥拉弥斯》(1823)等歌剧。他在不满32岁时,已写作了25部歌剧。1822年罗西尼随意大利歌剧团到欧洲各国演出,备受欢迎。狂热的赞誉,优厚的报酬,接踵而至,他从此过着富裕豪华的生活。1824年,罗西尼受聘为巴黎意大利歌剧院的领导,后又被委任为皇家作曲家和歌唱监察。这期间他为宣传意大利歌剧,提携青年人做了许多工作。年轻的V.贝利尼、G.多尼采蒂、G.迈耶贝尔都曾得到他的关心和帮助。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巴黎的自由 思想日益高涨,罗西尼也受到强烈的感染,1829年写出了他之后的一部杰作《威廉·退尔》。至此,他共创作了38部歌剧和若干器乐曲及康塔塔等作品。此后的39年,他只写了两个宗教题材的作品和一些短曲。这位赫赫有名的多产作曲家在他创作成熟的盛年突然搁笔,其原因何在,至今仍是一个谜。1836年罗西尼回到博洛尼亚,曾接受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名誉院长的头衔。1848年移居佛罗伦萨,1855年重返巴黎定居。
18世纪末,意大利歌剧面临衰落的危机,正歌剧变成了歌唱家们竞技的化妆音乐会,喜歌剧则蜕化为供王公贵族消遣的闹剧。在欧洲各国民族歌剧兴起的时刻,罗西尼以他鲜明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在正歌剧和喜歌剧两个领域里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从而挽救了意大利歌剧的颓势,被誉为意大利歌剧艺术的复兴者。在他那使人捧腹大笑的喜歌剧里,包含着机智的讽刺和揭露,透过爱情情节,曲折地反映了向往自由、反抗压迫的 要求。《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其最成功的代表作,它继承了意大利喜歌剧的传统,又有所革新。他的一系列正歌剧描写的虽是历史人物,但都贯串着民族解放的思想,在当时曾引起广泛的共鸣(见彩图)。《威廉·退尔》是罗西尼正歌剧中登峰造极的作品,它取材于席勒的同名剧,描写瑞士人民与奥国总督及士兵的冲突,热情歌颂了不畏 、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音乐简洁、朴实,其中还用了阿尔卑斯山区牧歌的音调;声乐曲调也减少了装饰和华彩;合唱在音乐和剧情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群众场面十分壮观,有些地方接近法国式的大歌剧;管弦乐比较丰富突出,序曲很出色,至今仍是音乐会上时常演奏的一首名曲。这部歌剧为19世纪西欧歌剧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罗西尼的成功还在于他具有无穷的曲调创作的才能,擅长以音乐刻划人物性格。早年的演出生活使他深知舞台艺术的奥秘,懂得如何抓住戏剧的舞台效果,使音乐和情节结合得巧妙自然。他的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整个音乐生气盎然;对于美声学派的风格和技巧,他了如指掌,也熟悉人声的特点,善于使他的音乐通过演唱获得极其良好的效果。他给朗诵调加上乐器伴奏,使人不感到枯燥;他重视管弦乐的作用,配器简洁而富于色彩,又不影响声乐的发挥。他不再迁就歌唱家们,一改任他们即兴发挥的惯例,而为演员写定装饰音和华彩段,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歌剧的完整性。他在喜歌剧中掺入了正歌剧的因素,又在正歌剧中加进喜歌剧的生活气息。这些改革在当时都使人耳目一新,对后世的歌剧创作产生了影响。
罗西尼毕竟生活在王政复辟的年代,后来又成为欧洲各国君主、贵族的上宾,有时也难免有迎合宫廷趣味的倾向,如过分追求音乐的华丽、精美和炫耀声乐技巧等;而且为了完成应接不暇的创作任务,有时在不同的作品中重复用同一曲调,这些都曾遭到各国进步艺术家的批评。尽管如此,罗西尼在歌剧发展史上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元忠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罗西尼,G.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元忠;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