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周敦颐(1071~1073)

[拼音]:Zhou Dunyi

我国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任洪州分宁县等地方官吏。晚年于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学者称濂溪先生,程颢、程颐兄弟都在他门下受业。他的哲学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或《周濂溪集》行世。

周敦颐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的哲学是以儒家学说,主要是以《易传》、《中庸》为主干,糅合道家和佛家的某些思想。他把人性赋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属性,认为它原本是善的。 作为“五常之本”的“诚”, 便是人禀受于天的本性表现,是“纯粹至善”的。但他认为人性也有恶的一面,所谓“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教育的目的便是使人们舍恶归善,求得“中”“和”。他从教育的重要性,引申出教师的作用,“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认为“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周敦颐的教育观点,是使教育服从封建专制政治的需要。

周敦颐总结古圣王“修教化”的结果,达到“三纲正,九畴叙”,从而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此即“万物各得其理”。有了这个“理”,维护封建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规范,才能到达“中”“和”的境界。遵循这个政治伦理观,周敦颐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君子进德修业”为根本。知识只是工具,为德育服务。

周敦颐把人的学 自觉性提到身心修养的高度,所谓“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反之,“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他认为只有在学 上能引起“愤”和“悱”,做到举一反三,才能“发圣人之蕴”。这里也寓有培养学者思维能力之意。周敦颐的思想观点对宋明理学家,尤其程朱之学,具有深远影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鸿信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周敦颐(1071~1073)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鸿信;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6779.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