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印度梵语文学

[拼音]:yindu fanyu wenxue

古代印度通行的文化语言称为梵语,意思是文雅的语言,和比较接近各地方口语的种种“俗语”相区别。梵语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语和后起的规范化的梵语。从古至今有用梵语写成的大量文学作品,但在12世纪以后梵语古典文学逐渐衰落,重要作品很少;到近几百年间,各种地方语言的新文学兴起,已经取代了梵语文学的地位。

梵语文学根据它的主要作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也大体符合三个发展时期,即吠陀文学、史诗往世书文学和古典文学。

吠陀文学

指早期的以“吠陀”为名的文献集及其所附录的文献,所用语言较古典梵语为古老,语形变化的分歧较多,称为吠陀语,但较晚的文献的语言已接近古典梵语。这些文献并不都是文学作品,有不少是记录上古时期的巫术、宗教、礼仪、风俗、社会思想、哲学等活动的文献。最古的集子名为《梨俱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其中保存了一些优美的古诗。稍晚的《夜柔吠陀》和一些“梵书”,已发展了散文文体。更晚的《森林书》和一部分较古的《奥义书》,以及各个传授“吠陀”的学派所撰写的文献和各种《经书》中,文学作品不多,语言已接近古典梵语。最晚的著作所属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至4世纪。

史诗往世书文学

这一类型的文献基本上用的是古典梵语,时代约从公元前几世纪至公元后几世纪或更晚。这些主要是作为历史文献的用诗体(有的附散文)写的典籍,包含了不少文学成分。“史诗”是现代 惯的说法,指所谓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往世书”是印度传统的名称,指18部称为“往世书”的典籍。另有18部小往世书的时代更晚。18部往世书基本上用诗体,文体格式同《摩诃婆罗多》一致。《罗摩衍那》则不相同,用的诗律虽然基本上也是“颂”(音译输洛迦)体,但比较谨严、完整,是一部文学创作,在印度传统中被称为“最初的诗”,诗(文学创作)的鼻祖。《摩诃婆罗多》尽管有英雄人物和一个连贯的故事,也不乏文学性质的成分,有的部分还是很好的文学作品,但是全书其他内容的份量超过纯文学成分,成为往世书类型的著作。这些著作可以作为广义的文学,包括以文学体裁和形式撰写的历史、宗教、哲学、风俗 惯规定等;但严格说来不能全部都算文学。这些在印度历来都被认为仅次于吠陀的圣典。

古典文学

是从公元前后一段时期开始,至公元12至14世纪衰落,其中比较发达的文学类型是诗和戏剧,而散文作品流传较少,甚至论述文学和修辞理论的书也用诗体。散文形式的著名小说在文体上类似我国的骈俪的赋,被认为无韵律的诗。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虽用散文文体,但也包含诗体的歌诀。只有以注疏形式出现的论文发展了说理的散文。

现存的古典梵语文学作品中,年代最早的是公元初期的马鸣的诗、剧和散文。另有一些戏剧可能也属于这一时期,但其作者是否跋娑还未十分肯定。戏剧《小泥车》的年代及其作者首陀罗迦所属的时代也无定论。从这些早期作品看来,文学的语言和类型、格式都已经相当成熟。总结戏剧的理论与实践的巨著《舞论》的年代大约不晚于公元初期;从其内容看来,当时音乐、舞蹈、戏剧、诗歌都已发达。比它们更早的同类文学作品至今还未发现。在我国新疆发现的马鸣的戏剧残卷和他的《佛所行赞》一诗(已有汉文和藏文译本),现在仍然列为梵语古典文学的最古作品。这样成熟的作家和作品决不可能突然出现。从佛教早期的经典以及较早的雕刻等文物来看,在公元纪元之前印度已有丰富的文学,可惜未能流传下来。

现在流传作品较多的古典文学全盛时期是在公元后一千多年内。最著名的诗人、戏剧家迦梨陀娑和他的戏剧《沙恭达罗》已蜚声世界。他的叙事长诗《罗怙世系》和《鸠摩罗出世》以及长篇抒情诗《云使》也都是梵语中同类作品的典范。长篇叙事诗被称为“大诗”,流传有几部著名的作品。格言式的小诗很发达,在史诗中已有不少格言诗、句,后来出现更多的类似作品,其中很流行的是署名伐致呵利的《三百咏》。此外有颂神的小诗集,有写艳情的小诗集如阿摩鲁的《百咏》,而传为迦梨陀娑所作的《时令之环》也属于这一类,还有关于政治和伦理的短诗集。

古典戏剧中除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和《优哩婆湿》之外,著名的还有首陀罗迦的《小泥车》,是描写民间世俗生活的杰出作品。薄婆菩提的三部戏剧在印度传统中与迦梨陀娑的戏并列,但两人的风格不同。毗舍佉达多的《指环印》和婆吒·那罗衍的《结髻记》是描写政治斗争的戏剧,各具独特的风格。

长篇小说不十分发达,现存最著名的是波那的《迦丹波利》和《戒日王传》以及檀丁的《十公子传》,都不是全本;还有苏般度的《仙赐传》。这些小说都过于重视修辞。

说故事的书在梵语文学中很发达。吠陀文献中已有一些传说故事,巴利语文学中有许多佛本生故事,佛教的一些经典往往利用一些故事作为宣传手段,也有专集如《百喻经》。梵语古典文学中也有故事,著名的有《五卷书》,是寓言故事集,其中有大量的格言诗句,曾对东西方一些国家的文学产生了影响。以诗体叙述故事的长篇作品《故事海》,据说是根据《伟大的故事》改写而成。这是11世纪的作品,展示了古代印度社会的人情风俗的图画。还有《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和根据《五卷书》改编的《嘉言集》也广泛流传。

古代印度文学理论专著除讲乐舞戏剧的《舞论》以外,还有传统称为“庄严论”的一类书籍。较早的是檀丁的《诗镜》,曾译成藏文,对我国藏语文学发生了影响。以后的重要著作有倡导“韵”的理论的《韵光》。为这部书作注并大加发挥的新护对后来影响很大。

由于资料缺乏,梵语文学作品的年代和作者的生平很难考证,这几乎是普遍的现象,对于理解梵语文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困难。虽然这种情况在许多国家的古代文学中也有,但在印度更为突出。

在大约12世纪的胜天的《牧童歌》以后,重要的梵语文学作品和作家已很少。14世纪有综合性的文学理论书《文镜》,17世纪还有较著名的诗人兼诗论家,但梵语文学已衰落,已产生不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书目

金克木:《梵语文学史》,北京,1980。

A.B.Keith,A History of Sanskrit Literature,L., 1941.

A.B.Keith,The Sanskrit Drama ,L., 1954.

M.Winternitz,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v. 1,New Delhi, 1972.

J.Gonda, 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Weisbaden,1975.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茂勋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印度梵语文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茂勋;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664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