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angqu
福建曲种。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一带。20世纪20年代末期,台湾歌仔回流到闽南以后,以漳州(芗城)为演唱基地,吸取了锦歌、南词、潮曲的音乐素材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曲艺形式。后流传到厦门、同安等地。开始称为“改良仔调”,受到沿海一带码头工人、建筑工人和城镇居民的喜爱。厦门市有40多个业余歌仔馆,龙海城乡共有200多处歌仔阵。后因主要形成于芗江流域,又不同于台湾歌仔调,遂定名为芗曲。50年代以来,由于芗曲形式简便,易于传唱,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成为闽南地方主要的曲种,并衍变出同安的“荷叶唱”、厦门的“大广弦说唱”等形式。新创作的作品有《骨肉情深》、《人民眼晴亮堂堂》等。传统节目大多来自锦歌、歌仔和南曲。1958年曾出版《芗曲选集》和芗曲唱本。厦门、漳州、龙海等地普遍组织了业余芗曲兴趣小组或研究社,开展传艺、演唱和创作研究活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风睿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芗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风睿;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