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美育心理

[拼音]:meiyu xinli

[外文]:psychology of aesthetical education

教育心理学的一部分,研究美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品质的形成。美育心理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如何以音乐、美术、文学的艺术美和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感染学生,发展他们的美感和鉴赏美、创造美与识别美与丑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 惯,促进他们的智力和身体的健康发展。

美感与鉴赏美的能力

美感是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体验,美感的体验可能是由于看了艺术作品,也可能是对自然景象的感受。精神上美的东西也能引起美感。如赞美无私无畏为社会造福而牺牲自己的道德高尚的人的心灵美。美感的源泉,以艺术为主,艺术以鲜明的典型形象给观众、听众和读者揭示现实生活中一切良好的或值得作为效法学 的事物;引起对不良的、应当摒弃和克服的事物的憎恶。除了艺术活动和作品之外,一切符合美的要求的东西:自然现象、人的行为、语言和一切精神文明的表现,都为发展美感创造了良好条件。

美的鉴赏既是以美感为基础的更为复杂的美的认识活动,又是对艺术、自然景物、精神文明的感受、理解、评价时的情感体验过程,它涉及到整个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鉴赏美的认识过程是与情绪感受分不开的。艺术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形象化的认识,而且是对客观世界情绪性的认识。审美的知觉应该称为情绪的知觉。理解一种艺术作品,首先是感受它,从情绪上去体验它,在这个基础上深入体会,进行评价,这就是审美或鉴赏过程。鉴赏活动既和鉴赏对象的性质、特点相联系,又和主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鉴赏能力相联系。如看喜剧常使人发笑,看悲剧常使人流泪。这是受鉴赏对象性质和特点的影响。利用鉴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教育就是美育。又如,同样一种自然风景,在画家眼里是一幅画;在诗人眼里则是一首诗;而在音乐家的耳目中却是一支和谐的乐曲了。这是鉴赏对象相同,而主体经验、思想、专业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反映也就不同。但是,这些差异并不是先天的,而主要是后天教育和实践的结果。所以进行美育,不只培养提高鉴赏美的水平,并且也应积极培养创造美的技能和技巧。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培养美感和鉴赏能力的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美感和鉴赏能力应以艺术教育为主。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已发现,音乐是重要的美育手段。先秦儒家的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就有乐。当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乐经》就是音乐教材。《诗经》中有些篇章还可以歌唱,并可用乐器伴奏。《乐经》遭秦火失传了,以后有《乐记》。《乐记》的中心思想是主张借助音乐的感染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也就是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在外国,纪元前6~前4世纪,雅典教育规定:7~14岁儿童在弦琴学校学 音乐、唱歌、诵诗。希腊的七艺中也有音乐课,他们教学生奏竖琴,把抒情诗人的作品,谱入音乐,使孩子们跟和声和节奏相应,服从于和谐和节奏, 惯于温顺和柔和。他们认为用音乐的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感,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早为古代中外教育家所肯定。在现实中,人们对于节奏鲜明,优美悦耳,词意高尚的歌唱和乐曲,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之,对震耳欲聋的噪音,黄颜色 的曲调,就会使人心烦意乱,产生厌恶的情感;鉴赏能力低的青少年,对此还能产生不健康的情感。所以音乐欣赏,必须从美育着眼。

美术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美术主要包括绘画和雕塑。图画雕塑属于造型艺术,它是以视觉、触mō觉、空间知觉和色调等表现的形象感染人的。通过美术教育,能使学生在形象视觉、触mō觉等方面,正确地反映现实,加深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造型与色彩的欣赏能力和表现技能,促进学生美术才能的发展。在鉴赏美术作品和自己学 创作的过程中,美感和鉴赏、创作美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美术教育不仅在智能方面能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熟练技巧,在培养人的品德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很显著的。在绘画、雕塑的过程中、模拟、描绘典范人物或事迹时,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和鉴赏,就会产生热爱的情感;如果是描绘祖国的锦绣河山、文物古迹,就能增进爱国主义情感。如果揭露的是反面人物,丑恶的事迹,就会激起憎恨的情感。爱憎分明的道德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品德。

文学属语言艺术,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凡是思维办得到的, 语言都可以办到。如人的性格、 气质、情感、兴趣、能力等心理品质,用音乐图画来表现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用语言是可描述的。因此,文学(小说、诗歌、戏剧等)是更广泛更深刻的艺术教育手段。

总之,音乐、美术、文学作为艺术教育,其基础就是它们在情绪上的影响,即它们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所激起的听众、观众和读者的情绪反映。

此外,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美,既是音乐、 美术、文学的源泉,也是进行美育的良好教材。如:巍峨的山岳,滚滚的江河,浩淼的海洋,郁郁葱葱的园林,绿海麦浪,平原沃野,无限的大自然美景,不仅赏心悦目,而且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机器隆隆的工厂,书声朗朗的学校,整洁的环境,朴素的生活,幸福的家庭,人民内部的和谐协调,以及一切体现 主义道德的新人新事,都是社会生活中的美育教材。由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美的直观、生动、感染力强,所以它们对于增进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区别美丑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完美的性格,对于形成学生爱祖国、 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主义的道德感,都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书目

〔苏〕В.В.波果斯洛夫斯基等主编, 魏庆安等译:《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苏〕А.А.斯米尔诺夫总主编, 朱智贤等译:《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57。

〔苏〕Б.М.捷普洛夫等著,孙晔等译:《苏联心理科学》(第二卷),科学出版社,北京,1963。

王朝闻等著:《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北京,1981。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增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美育心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增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6450.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