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ulin wenhua
我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镇。遗址位于大渡河和流沙河汇合处的第二阶地上。1960年发现,1972年发掘。该文化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发现有大量细小石制品和用火遗迹,并伴生有少量的哺乳动物和植物的化石。
文化遗物在富林遗址 发现石制品4500多件,其中绝大多数是石片和石核,石器仅占石制品总数的2.6%。此外还发现大量碎石屑和不成型的废石片。由此可知,该遗址并非居住地,而是一处石器制造场。
富林文化石制品的原料中98%是燧石,还有石英、水晶和石英砂岩等。打制石片多用锤击法,次为砸击法。用锤击法打下的石片,短宽而薄。石片的台面小而不规则,打击台面居多,利用自然面作台面的也占有一定的数量,修理台面的很少。石片有不规则形的,有梯形或三角形的,少数形似石叶。用锤击法打片剩下的石核,有单台面的,也有多台面的。用砸击法生产的石片有的呈长方形,与北京人的同类石片基本一致。
富林文化的石器平均长度约为2.6厘米,有用小石块做成的,也有用石片做成的。只有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3类;另有一件加工粗糙的砍砸器。刮削器数量最多,其中多数是单刃刮削器,少数是复刃刮削器。以向背面加工的为主,刃口较锐。端刃刮削器加工较精致,刃口较钝。尖状器比刮削器少得多,但修制很细致,侧刃和尖刃都相当锐利。绝大多数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但也有错向加工的。其两侧刃有的对称,有的不对称。正尖型的居多,少数是歪尖型。雕刻器很少,都是用石片做成的,加工较粗糙,有笛嘴形的,也有角形的。(见彩图)
富林文化石制品的特点是细小,石核、石片和石器都很小,只有极个别的标本长度超过 3厘米。另外,石器的修制方式以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的为主,用小石块做的石器比用石片做的石器略多,这些也是该文化的特点。迄今为止,在我国南方还没有发现与富林文化面貌相近的重要遗址,仅在川西和黔西北的一些地点,发现过大量与粗大石制品共存的细小石制品。虽然其间有一定差异,但也存在相同点,表明它们在文化上有一定的关系。但富林文化与我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某些遗存,如山西的峙峪文化,内蒙古的萨拉乌苏遗址、河南的小南海文化和甘肃环县楼房子等地的石器却有更多的相似处,都以细小石器为显著特征,同属于小石器技术传统(见我国旧石器时 古)。富林文化当可溯源于北京人文化。
参考书目
张森水:富林文化,《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5卷第1期,1977。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志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富林文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志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5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