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淮海戏

[拼音]:huaihaixi

戏曲剧种。流行于苏北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徐州、盐城地区的部分城乡和皖东北一带。源出于海州、灌云、沭阳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班发展成为打地摊演出的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1940年,我国 党建立淮海区抗日 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反内战》等现代戏。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我国成立后,灌云、沭阳等县也成立了淮海剧团。1956年,大众淮海剧团改名为江苏省淮海剧团,继而泗阳、灌南、涟水、宿迁、滨海、连云港等十多个县、市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

淮海戏传统剧目有《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罗鞋记》、《金刀记》、《催租》、《骂鸡》等32整本,64单出。先后编演的现代戏有《大后方》、《小板凳》、《拾稖头》、《春回粮仓》、《十里香》、《生死怨》等。淮海戏唱腔明快豪爽,乡土气息浓厚,以板式唱腔为主,兼唱部分民间小调。男女同弦异腔,女腔以〔好风光〕为基本调,男腔以〔东方调〕为基本调。此外还有:女腔〔二泛子〕、〔串十字〕、〔双起腔〕、〔彩腔〕、〔八句子〕;男腔〔金风调〕、〔龙门调〕、〔小丑调〕、〔僮子调〕及各种形式的弹唱等。伴奏乐器以板三弦和淮海高胡为主。名演员有谷广发、刘长珍、陈玉梅、朱桂州、杨秀英、杨云发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英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淮海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英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589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