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anghe jiagu
[外文]:nuclear hardening
对武器系统采取的抗核爆炸破坏作用的加固措施,是核防护的重要手段之一。亦称核加固。其目的在于提高武器系统在核战争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避免或减轻核爆炸的破坏。
核爆炸的不同破坏效应,对武器系统的破坏机制、破坏程度各不相同。例如, 核武器及其发射、控制、指挥和通信系统,在核战争中会遭到敌方的核袭击,在进攻中会遇到敌方的核火力拦截,对同一目标“连射”时可能自相摧毁。为使武器系统在核战争中有效使用,指挥通畅,必须进行抗核加固。
20世纪50年代初,美、苏两国就开始通过核试验与化学爆炸模拟试验,研究核爆炸效应。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苏两国从一系列高空核试验中,发现一些特殊效应,如使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失灵的高空核电磁脉冲效应,使通信和雷达中断的电离层效应,以及X射线对武器系统结构所引起的热激波效应等。这些效应给战略核武器带来严重威胁。为满足战略核武器抗核加固的需要,美、苏两国加速了核爆炸效应模拟工作的进程。70年代以后,美、苏、英、法等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了各种大型核爆炸模拟设备,开展对武器系统抗核加固的研究。美国现役的 核武器,除60年代初部署的“大力神”Ⅱ洲际 外,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抗核加固。对研制中的“三叉戟”Ⅰ潜地 和 “和平卫士/MX”洲际 ,采用了更先进的抗核加固技术。
核爆炸效应模拟,是进行抗核加固研究和试验必不可少的手段,计算机模拟等。对某一种破坏效应,可以有多种模拟手段。美国已建造的实验室,模拟设备达数百台之多,可模拟冲击波、热(光)辐射、早期核辐射、电磁脉冲等。模拟试验的优点是便于控制和测量,可多次使用;其缺点是不能获得核爆炸的综合效应,有些核环境还不能较逼真地模拟,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为鉴定武器系统的抗核加固能力,之后还要通过核试验进行验证。到80年代初,美国仍每年耗费几千万美元,至少进行一次坑道式地下核试验。
武器系统抗核加固的一般程序是:首先分析未来战争中可能遭遇的核环境;了解各种核爆炸效应对不同武器系统的破坏作用;在武器系统设计初期拟定抗核加固指标和方案,通过模拟试验验证其可行性;之后在核试验现场鉴定武器系统的抗核加固能力。
抗核加固途径因不同的武器系统而异,并要统筹兼顾地考虑各分系统和设施的抗核加固问题,实施均衡加固。加固途径大致可分三类:
(1)削弱核爆炸破坏因素的作用,如屏蔽法、加厚防护层、减震等;
(2)增强武器系统自身的抗核能力,如 发射井加固、提高电子元器件辐射容限、选用抗核性能好的材料等;
(3)用回避技术,使易受损的电路或子系统暂停工作,直到瞬变电压和电流下降到不影响系统工作性能时为止,以避开核爆炸瞬时效应的影响。抗核加固是涉及多学科的新兴技术,其发展方向是探索更经济、简便、有效的加固措施,寻求更先进的模拟试验技术,逐步减少对核试验的依赖。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飞英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抗核加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飞英;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