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anzhou nanbeici
曲艺曲种。流行于江西南康、大余、兴国、赣县、信丰、于都、安远、瑞金、会昌等县,相邻的广东北部和福建西南部的一些县份也有流传。约在清乾隆年间扬州南词传入江西,结合湖北黄梅传来的文曲,形成南北词。至道光年间南北词由新建县的艺人传入赣州,此后曲目、曲调及演唱形式都有较大发展,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赣州南北词。长期以来,赣州南北词主要是手工业者、店员、公职人员等在亲友婚娶寿诞之期,于庭院、厅堂中作业余娱乐性演出,没有专业艺人。我国成立后,培养了一批男女青年演员,使这一曲种得到了新的发展。
赣州南北词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南词的曲调轻柔优美,抑扬婉转,旋律性强,字少腔多;北词的曲调奔放明朗,节奏紧凑,字多腔少。在一个曲目中,南、北词很少兼用,但可插用一些小调。小调多为扬州小曲,如〔叠断桥〕、〔剪剪花〕、〔银纽丝〕、〔照花台〕、〔鲜花调〕等。由于吸收了一些昆腔、高腔、皮簧戏的剧目,南北词中也保留了部分昆腔、高腔、吹腔、二簧腔的音乐。
赣州南北词以坐唱形式演出,演唱者一般是7~13人,围坐一张方桌,分饰角色,兼操乐器伴奏。行当区分不严。以唱为主,夹以说白。旧时没有女演员,旦脚唱腔多由男演员以小嗓演唱。使用乐器有扬琴、琵琶、三弦、二胡、笛子、鼓板等,有时可加小唢呐、洞箫、七弦琴、碰铃等,多由主要演员操鼓板。传统曲目有反映历史故事和移植戏曲剧目的正曲及反映人民生活细节的小曲两种。正曲有《春香闹学》、《陈姑赶船》、《岳母刺字》等;小曲有《王婆骂鸡》、《姑娘算命》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馨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赣州南北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馨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