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anganniu
我国民歌体裁山歌类的一种。原为大别山区农民驱赶牛群时即兴唱的一种较自由的歌调。主要流行于以皖西大别山区金寨、六安为中心的地区。按照分布地区及音乐风格,可分为中、北、南3个流传区。
“中路慢赶牛”是这一歌种的主体。以金寨及其周围地区流传的歌调为代表。其唱词结构多为7字5 句体,内容以反映青年男女互相思慕之情为主;曲调大都建立于五声羽调式基础上(调式音列为la、do、re、mi、sol、la),音域常在十度之间;节奏节拍较单纯规整,变化也小;五声羽调式的级进音型与大三、四、五度跳进音调的交替使用,形成了旋律既流畅,又颇有棱角,刚柔相济的特殊性格。同时,中路慢赶牛的曲体也很有特点,典型结构形式是:全曲分成8个乐句,3个段落。其中,由1、2、3乐句构成的首段是乐旨的核心;第2段为首段的变化重复;末段与首段大同小异,但篇幅作了压缩。除单章结构外,还有多段体的,当地称为“排歌”。同时,还有“抢句子”(“加垛句”)、“斩板”(扩充)和“快板”(紧缩)等不同结构形式的区分。
“北路慢赶牛”流传于淮南一带,唱词也为7字5句体,旋律由五声徵调式构成,音域常在八度左右。5个乐句分成两个段落,前3个乐句是主题,后2个乐句是它的变化重复。因演唱时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故在两段之间,有1 锣鼓句。它的节奏规整而鲜明,具有歌舞特点。
“南路慢赶牛”传唱于长江北岸的安庆一带。它们多由3对上、下句段落组成,旋律起伏小,基本以五声徵调式级进音型为主,音域仅在五、六度以内,具有细腻、柔婉、内在的特征。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景天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慢赶牛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景天;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