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驿传

[拼音]:yichuan

我国古代设立的以传递公文、接待过往官员为主的官方交通通信组织。有时也运输官府所需少量物品。历代有不同名称,早期称传、遽、邮、置等,汉代称邮驿,元以后多称驿站,尚有亭、舍、馆、铺等,都是古代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有驿传的国家之一。驿传为我国政治上的统一、促进文化交流和中外往来作出了贡献。

沿革

驿传是从早期的声光通信和专人传信演变而来。商代卜辞中有传报军情的记载,西周已建有烽火台。《孟子》:“速于置邮而传命”,邮指列国边境上的行书舍。秦汉时期随着疆域的扩大与交通状况的改善,起源于战国的亭障、亭候,在内地逐渐转化为遍布城乡的亭。它既是供过往官员、使者中途使用的交通设施(亭传),又是维持当地治安的基层行政组织,其中设在交通干线上的邮亭则兼管通信,并允许行旅止宿。魏晋南北朝期间,乡亭制度破坏,亭传、邮驿逐渐合并。隋唐的驿馆则成为只供 专用的交通和通信的机构。宋代的驿以接待为主,通信主要由急递铺承担。元以后的驿站则将接待、通信、运输合而为一。

通信方式和管理

古代的通信方式大体上包括派遣专使和接力递送两种。驿传对于前者,则是专使途中休息的场所;对于后者,则是直接利用车、船、马、步承担公文函件传递的执行机构。由于它是为适应政令的下达和军情的紧急传递需要而产生的,所以,一般说来,驿传由历代 的军事部门管辖,驿传的基层人员从宋代起也由服徭役的民众改以兵卒担任。驿传的经费由 的税收负担,如清代每年需 300万两白银。此外,历代都制定了有关驿传的法令,唐代以来的邮驿法令已相当严密。

为了通信的需要,历代都建立了以京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路,有水、陆两种,有的驿道两旁还植上树木作为道里标志。沿途的邮亭、传舍或驿站,备有食品、车马和草料。需用驿传的人必须持有 颁发的凭证,如符牌、节、勘合等,对不同级别的人使用车马的数量有明确的限制。为了保证公文寄递的安全准确,驿传建有严密的登记交接制度,重要的公文还附有排单,以便考核检查。传递紧急公文时较高速度一昼夜可达600里。

但是,驿传只是 的官方通信工具,不仅民众不能利用,就连普通官员的私信在宋代以前也主要靠专人投送或请人捎带。由于交通落后和 的管理,驿马疲敝、延误失密等现象屡有发生。因此,驿传逐渐被近代邮电所取代。1912~1913年初,除个别地区外,驿站均被裁撤。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嘉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驿传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嘉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5423.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