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透视学

[拼音]:toushixue

[外文]:perspective

在平面上再现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和与此相关的科学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透视学泛指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狭义透视学特指14世纪开始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现代对于人的视知觉的研究拓展了透视学的分析领域。随着对世界各种文化的了解,人们认识到受更多的文化结构制约的各种透视画法,从而也扩大了透视学的范畴。

广义透视学

广义的透视学方法在距今 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中就有所运用。在线性透视出现之前,已经出现了多种再现空间的方法:

(1)纵透视。在平面上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我国古代构图法中称高远法。最典型的是埃及墓室壁画的构图,远景作为一条横带完全置于近景横带之上。

(2)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3)重叠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

(4)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

(5)近缩法。在同一个物体上,为了防止由于近部正常透视太大,而遮挡远部的表现,为此有意缩小近部,以求得完整的画面效果。在佛寺中常见把大佛塑造得往上逐渐膨大,实际上就是近缩法的运用,使人在其下仰视时避免过度的近大远小变化并得到完整的视觉印象。

(6)空气透视法。由于空气的阻隔,空气中稀薄的杂质造成物体距离越远,看上去形象越模糊,所谓“远人无目,远水无波”,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色彩现象,由于空气中孕含水气,在一定距离之外物体偏蓝,距离越远偏蓝的倾向越明显,这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晚期哥特式风格的祭坛画,常用这种方法造成画面的真实性。

(7)色彩透视法。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淡。

线性透视学

线性透视的方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即合乎科学规则地再现物体的实际空间位置。最初研究透视时曾以透明玻璃板放在眼睛正前方作为画面,通过这个透明画面去看景物,依样在平面玻璃板上把立体形状描绘下来,所得的形状就是透视形。这种系统总结研究物体形状变化和规律的方法,是线性透视的基础。后来画家们不满足于依靠感官去认识世界,还要求用理性去解释世界。15世纪意大利画家、建筑师L.B.阿尔贝蒂认为数学是认识自然的钥匙。他的画论专门叙述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同期的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对透视学最有贡献,他曾致力于总括与其同代的画家的经验并作出理论上的结论,把透视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德国画家A.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中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到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蒙许所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完成了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方法,即线性透视。L.达·芬奇还通过实例研究,创造了科学的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这些科学成果的总称,即为透视学。

透视学的研究范围

物体对眼睛的作用有 3个属性,即形状、色彩和体积,其因远近距离不同而呈现的透视现象主要是缩小、变色和模糊消失。与此相应,透视学研究包括3个部分:

(1)研究物体的透视形(轮廓线),即上、下、左、右、前、后不同距离形的变化和缩小的原因,称为线性透视研究。这是绘画透视学着重研究的部分。

(2)研究距离造成的色彩变化,即所谓色彩透视和空气透视的科学化。物体的颜色随着远近差别变化,比空气暗的物体愈远愈显得淡;比空气亮的物体愈远愈显得不亮;空气愈低愈厚,愈高愈稀;所以画远山顶深底淡。在白色背景上,暗的物体会显得小一些;反之,在暗的背景上,白色物体比在亮的背景上会显得大一些。

(3)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模糊程度,即所谓隐形透视。例如处在同样距离处,物体小,映入人眼的夹角(视角)就小,视角越小就越不容易知觉,所以远方的物体细部就会隐去。物体越远越模糊。

现代绘画透视着重研究和应用的是线性透视,而线性透视重点是焦点透视,它具有较完整较系统的理论和不同的作图方法。焦点透视只描绘一只眼固定一个方向所见的景物,与此同时的有散点透视,它的焦点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散点透视有纵向升降展开的画法,我国画论称为高远法;有横向高低展开的画法,称为平远法;还有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称为深远法。

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名词

(1)视点,指画者的眼睛位置。

(2)足点,指画者的立足点。

(3)画面,指模型上的玻璃板,即研究透视的假设画面。看景物时可扩展成很大的画面。

(4)基面,指放置物体的水平面,画风景时即地面。

(5)基线,指画面与基面相交之平线。

(6)视角,指眼睛看物视线所成的角,以60°视角为视物最清楚的角度。

(7)视圈,又称视域,即在画法上以60°视角发射的视线转360°,在画面形成假设的视圈,是眼前看得最清楚的范围。人距离画面远则视圈大,距离画面近则视圈小。在透视作图时,应把图形画在视圈之内,超出视圈所画的图形要变形。

(8)点心,也称主点,在眼睛正前方的画面上,正好在视圈的中心。

(9)视心线,也称视中线,是视点与心点相连的视线。它必须与画面垂直。

(10)视平线,是在画面上假设的一条平线,它是通过心点所作的一条水平线,因与眼睛等高,所以称为视平线,它又是画面上下的分界线,眼睛以上看到的东西必在视平线以上,在眼睛以下看到的东西必在视平线以下。视平线又是所有与画面成角(不平行)而互相平行的水平线段的消灭处。

(11)消灭点,是假定实际互相平行的水平线段,因与画面不平行,向远处延伸,愈远愈见逐渐靠拢,必在视觉上产生缩小,缩短直至一点而消失,此点即为透视的消灭点。透视学上因线段与画面所形成的角度(方向)不同,因此消灭点不同,如有心点、距点、余点、天点、地点等。

(12)消灭线,画透视图时,物体向远处延伸连接消灭点的线。

(13)心点,是前面所说的点心,画面上只有一个心点,是与画面成90°角的水平线的消灭点。

(14)距点,在画面的视平线上,距点有两个。它与心点的距离恰与视点到心点的距离相等,说明人至画面的距离,所以称为距点。距点是与画面成45°角水平线的消灭点。

(15)余点,在画面的视平线上,余点有许多个。它是与画面成90°或45°角之外其余角度水平线段的消灭点。

(16)天点,是近低远高向上倾斜平行直线的消灭点。因为它与地面不平行而消灭在视平线以上,故称天点。有心点方向的天点,有距点方向的天点,有余点方向的天点。

(17)地点,是近高远低向下倾斜平行直线的消灭点。因为它与地面不平行而消灭在视平线以下,故称地点。有心点方向的地点,有距点方向的地点,有余点方向的地点。

(18)平行透视,凡物体的一个面与画面平行,而另一面与画面成90°角,依此角度画的透视称为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灭点。

(19)成角透视,凡物体的两个面都与画面不平行,所画的透视图称为成角透视。可分余点成角透视和距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灭点。

(21)仰视透视,如画高大建筑物,站在较近距离而抬头画画的透视,称为仰视透视。假设的画面倾斜,视心线必须与画面垂直。

(22)俯视透视,如站在大楼顶上低头画画的透视,称为俯视透视。假设的画面倾斜,视心线必须与画面垂直。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烨霖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透视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烨霖;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532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