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运动与体温调节

[拼音]:yundong yu tiwen tiaojie

人体运动时,总的产热量最多可比安静时高出10~15倍,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进行最激烈的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要占总产热量的90%以上。由于运动时肌肉的物质代谢急剧增强,产热量大增,虽然经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加强了散热过程,但仍然落后于产热过程,因此体温升高。运动时体温升高的程度,同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的环境气象条件(水温、气温、风速和空气湿度)以及运动员的训练程度等有关。一般情况下,中距离赛跑后腋下温度可升到37.5℃,长跑后上升到38.5℃,激烈运动时直肠温度甚至超过40℃,肌肉温度可达41℃。运动中体温升高的同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散热过程也加强了。这时血流加快,皮肤血管舒张,分配到皮肤的血量增加,并大量泌汗,直至运动停止后仍继续一定时间。要特别注意在某些特殊气候条件下(气温特高、无风、湿度大)进行长时间的激烈运动,往往会因为体热散发受到阻碍,致使体内温度过高,造成中暑现象。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要及时进行治疗,主要是采取一切办法,迅速降温。从事滑雪、滑冰或游泳时,气温或水温可能比皮肤温度低得多,但由于人体运动时主热过程明显加强,运动后体温仍然会升高。例如,在气温为5~ 7℃的条件下进行10公里滑雪,腋下温度可由36.3℃上升到36.89℃,直肠温度可由37.02℃上升到38.36℃。有训练的运动员在运动前就可发生条件反射性的体温上升,如游泳运动员入水前口腔温度由36.9℃可上升到 37.16℃。

经常在低温或高温环境条件下运动,能改善人的体温调节能力。在低温条件下,运动员可以很快加强产热过程,减少散热,而在炎热环境条件下,运动员则能很快加强散热过程。经常在户外进行运动,或坚持冷水浴、冬泳的人不易得伤风感冒,这是由于体温与环境温度之间常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人体时而遇到高温,时而遇到低温,使得体温调节机能得到锻炼,提高了对高温和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后即使遇到体内外温度明显改变,仍然能表现出良好的运动能力。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宇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运动与体温调节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宇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5306.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