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anying xinlixue
[外文]:film psychology
依据心理学原理和范畴研究电影视像特性、电影创作与观众感受的电影理论分支,心理学与电影美学的交叉学科。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H.闵斯特贝格发表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作了运用心理学研究电影视像特性和影片创作心理层次的初次尝试。1932年,德国心理学家R.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从完整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出发,研究了电影影像的物理特征和电影作品的艺术特性。1940年,法国作家A.马尔罗的《电影心理学简论》一书对电影的本性及其表现手段(如蒙太奇、对话等)作了心理学的论述。随着电影艺术理论和电影创作实践的不断丰富,自40年代末期起,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电影现象的著作陆续问世。1963年,法国电影理论家J.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第一卷)问世,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广泛涉及了电影结构和形式、蒙太奇和景别、色彩和音乐诸因素的美学和心理学。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渗入电影理论领域。精神分析学的重要范畴(如无意识、前意识、镜象阶段、初始场景、浓聚、移换、观淫癖、 癖)进入电影理论,用以解释电影的机制、观看主体的心理活动、电影作品的创作和感受过程,从而形成现代西方电影心理学的重要方面。(见电影学、电影理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乐瑾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电影心理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乐瑾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5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