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engjiala dianying
[外文]:Bangladesh, cinema in
1972年孟加拉国独立前称东巴基斯坦。1953年,有志于电影事业的阿卜杜尔·贾巴尔·汗筹建了伊克巴尔电影公司。1956年,他以自己的舞台剧本为蓝本,摄制了一部故事片《面孔与面具》,后来被认为是孟加拉第一部电影。此片大量采用外景,并且冲破了女人不能登台表演的陈规,让女子走上银幕。虽然影片摄制比较粗糙,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吸引了大量观众,获得了成功。
1957年,当时的东巴基斯坦建立了电影发展公司,并开始营业。它为私人制片商提供设备和技术服务。这为后来的孟加拉电影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打下了基础。1956~1965年是东巴基斯坦电影的初创阶段,主要是以神话、民间故事和小说等为题材拍摄情节简单的故事片。在这一阶段拍了28部影片,上座率较高的只有4部,这4部中有两部电影艺术水平较高,1958年拍的《天将破晓》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金质奖,1964年拍的《玻璃墙》获得1965年巴基斯坦国际电影节11项奖。
1966~1969年,这一时期的影片主要是把一种乡村流动演出的民间戏剧“贾特拉”拍成电影。这种电影深受群众的喜爱,并且吸引了大量农村观众。1965年,电影导演萨拉哈丁根据乡间传统戏剧所拍的电影《种植》公映后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而利用乡村戏剧摄制的影片迅速增加,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电影的繁荣。1965年东巴基斯坦只生产 5部影片,1967年上升到14部,1968年达25部。
1970~1975年,由于影片的乡村戏剧形式的局限性,而且囿于固定程式,所以在风行一时之后开始衰落。这时社会政治矛盾尖锐化,电影界开始注意摄制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1970年,导演Z.拉伊罕摄制了以争取独立斗争为背景的故事片《生活的掠影》。
孟加拉独立战争时期,故事片停拍,让位于纪录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停止种族灭绝》、《一个国家诞生了》、《解放战士》等。
1971年12月,独立战争结束,1972年孟加拉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此后,孟加拉国电影事业得到了发展,一大批后起之秀加入了电影工作的行列,影片的形式和内容都深入到新的领域,这个时期主要是以描写独立战争为题材的影片。其中艺术水平较高的有《那十一个人》、《初升太阳的光焰》、 《孟加拉之虎》、 《战争》等。
1975年以后,随着政治形势的稳定,影片题材和风格趋于多样化,一些编导在提高艺术水平方面也进行了新的尝试,如描写残酷的教派仇杀的《早安》(1976)、叙述战争造成家庭不幸的《五彩缤纷的云》(1976)、歌颂一对青年男女突破贫富界线恋爱的《越界》(1977)、描述与 犯作斗争的儿童影片《埃米尔侦察小分队》(1980)、反映1943年大灾荒时一个女人悲惨遭遇的《不吉祥的房子》(1980)等。
1982年青年导演阿基祖尔·布里摄制了《新加坡之恋》。此片在新加坡拍了许多外景,故事曲折,采用电子乐器配乐,大量运用特技摄影,放映后很受欢迎,上座率很高,获得了成功。因而一些导演都寻找在国外拍摄外景的题材以吸引观众。
1975年以后是电影的繁荣时期,1976年生产了孟加拉语故事片46部、纪录片16部、新闻片26部;1981年生产孟加拉语故事片44部,另外还进口英语片29部、纪录片18部(其中11部译成英语)、新闻片36部。达卡1979年有影剧院50个、座位 35837个;1981年时影剧院增至60个,座位有 48730个。80年代全国有 300多个电影院,22.3万多个座位,全年观众2亿余人次。
孟加拉电影的业务和行政管理隶属于新闻部,下属机构有电影发展公司、电影与出版局、电影学院与档案馆、电影审查委员会。
除商业性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外,还有电影爱好者组织──电影协会(主要在达卡地区)。这样的协会80年代有 100个左右。他们通过组织欣赏国内外优秀影片,举办讨论会、讲座,出版刊物等,培养和提高对电影的欣赏水平和促进制片水平。
设立的电影奖有国家电影奖,每年评选一次,选出较佳的影片、导演、演员、配乐、剧本、摄影等20个较佳项目。评选委员会由新闻部指定。此外,还有电影记者协会奖、电影制片人协会奖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烨霖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孟加拉电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烨霖;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5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