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engsuge
[外文]:folk custom song
我国民歌体裁的一种。亦称“风 歌”、“ 俗歌”。由传统 惯支配,在相沿积久的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并直接反映该风俗活动基本内容和特征的一类民间歌曲。我国各地、各民族都普遍流传各具特色的风俗歌。流传在我国各地各族中的风俗歌,可划分为季节性风俗歌和非季节性风俗歌两类:
季节性风俗歌在特定年节、时令风俗活动时传唱,具有季节性。下述节日、节气期间传唱的各种风俗歌,流行区域较广,具有一定代表性:
(1)春节、正月。有春节贺年时传唱的“过年调”(“年歌”、“拜年调”)、“赞狮”、“赞龙”、“送春牛”;欢庆元宵节时传唱的“灯歌”,敬神祭祀时传唱的“赞土地”等。
(2)春3、4月。有谢土地神和敬财神时传唱的“谢土地”、“送财神”,春游活动期间传唱的“踏青”、“荡秋千”、“风筝调”等。
(3)5月仲夏。有端午节祭祀时传唱的“端鼓腔”、“端午歌”;赛龙舟时传唱的“龙船歌”;消灾免疫祭祀时传唱的“送瘟船”;天旱乞雨时传唱的“求雨歌”等。
(4)7月乞巧、中元节。有乞巧节(七夕)女人祭拜织女时传唱的“请七姐”;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祭亡灵时传唱的“祭孤调”、“叫夜歌”等。
(5)8月、秋后。有中秋节夜女人拜月时传唱的“踏月歌”(“月姐歌”)、“mō秋歌”;秋后朝拜林岳庙宇时传唱的“拜香歌”、“朝神歌”等。
(6)各少数民族特定节日活动中传唱的有关风俗歌。
非季节性风俗歌不受年节、时令限定,在婚姻、丧葬、祭祀、礼仪等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的民歌。各地区和各民族中普遍流传的有下述4类:
(1)婚嫁歌。主要包括“婚礼歌”、“哭嫁歌”、“伴嫁歌”、“贺新郎歌”、“喜曲”等。
(2)丧歌。主要包括“丧歌”、“葬歌”、“悼歌”、“孝歌”、“挽歌”、“丧鼓”等。
(3)祭祀歌。主要包括“巫歌”、“神歌”及“祭祖歌”等。
(4)礼仪歌。主要包括“古歌”、“酒歌”、“茶歌”、“宴席曲”、“贺新房歌”、“拦路歌”等。
风俗歌的音乐体裁多种多样,季节性风俗歌大多是山歌、小调和歌舞曲体裁。其中一部分已被划入其他歌类,如元宵节期间传唱的歌舞性的灯歌,其繁多的歌目已划入歌舞音乐一类。 5月端午节赛龙舟时传唱的“龙船歌”,其音乐体裁多数属劳动号子类型,其演唱形式和音乐结构形式,基本上与船夫号子类同。非季节性风俗歌除少部分属于小调体裁外,大多数是地方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的山歌、歌舞及说唱音乐体裁。
风俗歌的曲式结构,大致有3类:
(1)简短的单乐段和复乐段结构。大部分小调体裁和歌舞音乐体裁的风俗歌属于此类。
(2)组歌或套歌型的联曲体。一部分“龙船歌”、“婚嫁歌”、“丧歌”、“礼仪歌”属于此类。
(3)变唱性叙事长歌体。礼仪歌中一部分“古歌”、“酒歌”属于此类。
季节性风俗歌和非季节性风俗歌虽然音乐体裁形式多有共同之处,但二者音乐风格仍有一定差异。以汉族风俗歌为例,一般山歌、歌舞体裁的季节性风俗歌,音乐风格多清新、雅致、抒情,音乐性格相对的较单纯、统一;而同类体裁的非季节性风俗歌,音乐风格则多粗犷、深邃、酣畅,音乐个性相对的纷繁、突出,其中既有 豪爽的喜曲,也有悲痛欲绝的哀调,还有悠扬深沉的长歌。
风俗歌的演唱形式除少数是独唱外,其余多数是对唱、齐唱、一领众唱以及多声部重唱与合唱。主要是在群众性场合歌唱。我国南方10多个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多声部民歌,其中不少属于风俗歌范畴。
风俗歌对地方小戏和曲艺音乐有直接影响。如湖南桃源、大庸一带流传的师道戏、土地戏,就由当地风俗歌种“赞土地”发展而成,广西壮、汉地区普遍流行的师公戏,是在祭祀性风俗歌种“师公调”(“巫歌”)基础上发展而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昌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风俗歌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昌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4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