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ebianjingjifa duandai
[外文]:Fission-Track Dating
利用铀-238自发裂变径迹数来进行断代的技术。常用于黑曜岩、凝灰岩等火山物质以及玻璃、陨石等标本。测定年代的范围可从数千年至数百万年。
这种方法根据的原理是:铀-238的自发裂变在绝缘结晶固体中产生的径迹数随年代而增加。天然铀主要是两种长寿命同位素铀-238(99.3%)和铀-235(0.7%)的混合物。两者经过一系列衰变,之后都变成铅的同位素。此外,铀还存在裂变成两块的罕见现象,大约200万个铀-238的衰变原子中有一个是裂变的。铀-235的裂变机率比铀-238要小得多,所以实际出现的裂变径迹都是铀-238裂变形成的。裂变产生的两块高速分开的碎片使周围的物质造成约10微米的柱状损伤。用适当的溶剂侵蚀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显出损伤的径迹。常温下,损伤在绝缘结晶固体中能长期保持。若加热到 500℃以上,径迹就会消失。由此可见,样品中的裂变径迹数,与铀-238的原子数,以及该样品经历之后一次高温以来的年数成正比。因此,根据样品中的铀含量和自发裂变的径迹数,就可以推算出样品经受之后一次高温的年代。实验上常取一薄片样品表面抛光,用酸浸蚀显出自发裂变径迹加以计数。加热以后用一定通量的慢中子流照射样品,铀-235能被中子诱发裂变,同样产生径迹,统计径迹数可以推算出样品的含铀量。一般矿物中都含有百万分之一数量级的铀,取样不算太困难。考古上亦可应用。埋有古人类遗址的火山岩层,古人类火堆旁被高温烘烤过的矿物晶粒,陶器中的矿物晶粒,人工玻璃等都可以取样测定。对于较年轻的考古样品,则要求含铀量较高,否则会因自发裂变径迹数太少,造成统计误差增大。 裂变径迹法同钾-氩法(见钾-氩法断代)可以互相校核,对于确定早期人类遗址的绝对年代比较适用。例如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古人类遗址第1层,用钾-氩法测得的年代是1.75±0.15百万年,而用裂变径迹法测得的年代是2.03±0.28百万年,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因此肯定了该层位的年代为大约距今200万年。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同方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裂变径迹法断代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同方;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4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