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塔吉克族

[拼音]:tajikezu

[外文]:Tajik nationality

我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塔吉克”为本族的自称。据民间传说,这一名词原来的意思是王冠。 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维 自治区西南部, 约有60%聚居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人口为26503人(1982)。 使用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莎车等地的塔吉克族通用维 语。普遍使用维 文。

族源

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使用东伊朗语的诸部落。两汉时属西域都护管辖。公元2~3世纪,在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了朅盘陀国,朅盘陀人是我国塔吉克族的远祖。在3~4世纪,他们已发展灌溉农业,过半农半牧生活。朅盘陀国有12座城堡和10多所寺院。以小乘佛教为国教。唐朝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开元(713~741)中,在此设“葱岭守捉”戍所。元朝时,塔吉克族聚居的塔什库尔干称色勒库尔,属于察合台后王封地。明代后期,在色勒库尔的中心地带已有一批塔吉克族小村落。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许多塔吉克人迁入色勒库尔,也逐渐成为我国的塔吉克族。

清廷设治和塔吉克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色勒库尔首领将全部户口、田亩报清 备案。当时这里有塔吉克族居民500户。 清朝将这一带的塔吉克族聚居区划为“色勒库尔回庄”,设五品阿奇木伯克等官员,归叶尔羌(今莎车)办事大臣管辖。全回庄每年纳赋税黄金27两7钱。

18世纪时,帕米尔附近的浩罕国等部多次骚扰和掠夺色勒库尔地区,后来浩罕进而企图占领色勒库尔以控制中亚的要冲、新疆南部的门户。1836年冬,浩罕侵略军进犯色勒库尔,阿奇木伯克库尔察克率众浴血抵抗,英勇战死城池失守。半年以后,当地群众和官吏设计活捉了窃据色勒库尔城的浩罕头目,其余残匪溃逃,色勒库尔城光复。这里塔吉克族人民为保卫祖国疆土作出的一次重大贡献。为此,清朝 嘉奖了有功人员,并减免当地群众赋税。

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部分塔吉克族从色勒库尔迁往莎车、泽普和叶城等地,后来又有一部分塔吉克族从瓦罕等地经色勒库尔迁入新疆南部。这些迁居的塔吉克族大都在离城较远的地方开荒务农。

1865年,英国扶植的浩罕国反动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南部,建立反动 “哲德沙尔”(七城)汗国。由于塔吉克族人民反抗阿古柏的非法统治,同时因为色勒库尔是英国供应“哲德沙尔”汗 火、物资和使节往来的要道,阿古柏竟把当地大部分塔吉克族居民当作罪犯,流放到喀什城北的帕齐牙尔地区和莎车境内。被流放的人民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不适应流放地区的炎热天气,从而疾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后来在舆论的压力下,阿古柏不得不把被流放的塔吉克族人民放回色勒库尔,但仍强迫他们集中居住在塔什库尔干堡和提兹那甫堡内,加以监视。1877年,清朝军队收复新疆南部,塔吉克族人民摆脱了外国侵略者的压迫和奴役。1879年,在边境一带流窜的阿古柏残部又进攻色勒库尔,妄想夺取此地作为重新侵扰新疆的根据地。守城的塔吉克族军民坚决抵抗,击毙匪首。清朝将领刘锦堂率军救援,全歼匪军。这是塔吉克族人民保卫祖国边疆的又一重大贡献。1884年新疆建省以后,在色勒库尔设立抚辑粮运局(后改称转运抚辑局),负责管理地方等工作。

1876年,沙皇俄国灭浩罕汗国以后,处心积虑地侵占我国的帕米尔地区。当地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牧民,积极配合帕米尔各卡伦清军守卫边境。1892年,沙皇俄国派大批军队入侵,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我国帕米尔的绝大部分地方被沙俄侵略军非法占领。1895年,沙俄和英帝国主义又背着当时的我国 ,举行“伦敦会议”私分帕米尔。结果,原来绝大部分属于我国的帕米尔高原,除塔格敦巴什帕米尔全部(属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地)和郎库里帕米尔的一部分(在今新疆阿克陶县境内)仍属我国以外,其余全被非法侵占。

为了防御俄、英帝国主义继续入侵,1896年,许多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青年,应募组成“色勒库尔绥远回队”,由驻防当地的 军马队旗官兼任“管带”,负责保卫地方。还有许多塔吉克族牧民自愿迁往热斯坎木和明铁盖等边境要地,“垦牧守边”,担负边防重任。1902年,色勒库尔地方改由莎车府设蒲犁分防通判厅。 后改为蒲犁县。从1933年起,我国 党派遣一批党员至新疆工作。1938年至1940年间,曾有两位 党员分别担任蒲犁县县长和边防大队长,领导塔吉克族人民开展反帝斗争,发展经济文化,改善人民生活。

1945年8月22日,塔吉克和柯尔克孜两族人民掀起蒲犁革命,反对 的统治,曾先后攻克蒲犁、叶城和泽普三县。1946年6月,新疆三区革命 履行与 签定的和谈条款,解散蒲犁革命军。

社会经济

清代以前,塔吉克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较缓慢。17世纪末,统治色勒库尔的贵族、头人强迫塔吉克族人民缴纳赋税,服无偿劳役,宗教势力与封建势力合为一体,剥削甚重。由于缺乏铁器,长期使用帕米尔特有的野羊犄角犁地,生产水平低下。直至清初色勒库尔地区与喀什、叶尔羌等地的商品交换逐渐展开后,粮食、棉布、铁器才输入塔吉克地区。在汉族、维 族、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帮助下,塔吉克族在耕作方法,兴修水利,畜产品加工,繁殖牦牛、大尾羊等技术方面,才有了比较快的提高。

我国成立前,聚居在蒲犁的塔吉克族,畜牧业占主要地位,过半游牧半定居生活,春播以后上山放牧,秋季回村收获过冬。当时的塔吉克牧区基本上处于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牲畜大量集中在少数牧主和富裕户手中,牧主雇佣牧工进行剥削,一部分牧主和富裕牧户把牲畜交给贫苦牧民代牧,进行封建的分成制剥削。分布在莎车等县农村的塔吉克族居民定居务农。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泽普县一户塔吉克族地主占地多达4500亩。在这一地区“伙种”是主要剥削形式,地主将土地拨给“邻居农民”耕种,收获时先由地主扣除种子和耕牛等费用,然后双方对分。田赋归农民负担,同时农民还必须以60%左右的劳动日到地主直接经营的土地上服劳役,他们的家属也要为地主无偿从事各种家务劳动。

文化艺术

历史上,塔吉克族的文学都是口头文学,诗歌是最主要的形式。音乐有弹唱曲、歌舞曲、刁羊乐曲、 哀悼曲、 情歌和宗教歌曲等。特有的乐器为纳依(鹰翅骨制的短笛)、巴朗孜阔木(弹拨的七弦琴)和热瓦甫(弹拨的六弦琴)。舞蹈大都为双人舞,以模拟雄鹰翱翔为特色。戏剧有歌舞剧和话剧两种。工艺美术有刺绣、编织和补花等。(见彩图)

生活 俗

住户大多是家长制大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堂、表亲联姻较普遍,盛行早婚。

服饰以帽子具有特色,男子一般戴黑绒圆高统帽;女子戴圆顶绣花棉帽,帽的后半部垂有后帘。男女都穿红色长统尖头软底皮靴。较佳食品为抓肉、牛奶煮米饭和牛奶煮烤饼。牧民在村中有固定住宅,一般为土木结构平顶屋。 屋内不分间, 四周筑有土台为坐卧起居之地。在牧场上使用简陋的矮土屋。

宗教与节日

居民普遍信仰 教伊斯玛仪派。 寺很少。 不封斋,不朝觐。一般群众仅在节日礼拜。宗教首领称“依禅”。各户 世代信从某一依禅及其世袭的继承者。

民族和宗教的节日有古尔邦节、乞脱乞迪尔爱脱(春节)、 巴罗提节、肉孜节、台合木兹瓦目脱节(播种节)、兹完尔节(引水节)等。

建国后的变化

1949年塔吉克族地区获得和平解放。1954年成立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同年, 在南疆农村成立了莎车县札热甫夏提塔吉克民族乡。农牧区在1958年春基本上完成合作化。在我国 党的领导下,塔吉克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援,获得迅速发展。畜牧业生产成倍增长。农业生产由于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大幅度增加。工业从无到有,创建了许多小型工厂企业。新建的水力发电站,照亮了山城塔什库尔干。帕米尔高原千山万壑,过去交通非常不便,1957年国家投资兴修了自喀什—塔什库尔干的公路。已实现乡乡通邮路。过去,古老的塔什库尔干城堡仅有很少一些小土屋,现在帕米尔高原上兴建了机关、学校、医院、商店、银行、邮局、俱乐部等,以及成片的宿舍区。1949年以前,塔吉克族89%是文盲,现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已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并建立了中学多所,不少塔吉克族青年到喀什、 和北京等地升入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深造。过去塔吉克族中没有任何医药设施和医生,疾病蔓延,人口锐减;现在县有医院,各乡有常驻医生,各村有保健站,并经常有巡回医疗队深入牧场、山村为牧民防治疾病。塔吉克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涵涵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塔吉克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涵涵;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441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