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uanquxuan
元代杂剧选集。一名《元人百种曲》。明代臧懋循选编。臧懋循(1550~1620),字晋叔,号顾渚。长兴(今属浙江)人。与同郡吴稼竳、吴梦旸、茅维合称“四子”,著名于当时。万历元年(1573)中举,万历八年中进士。由于不肯攀附权贵,屈就荆州教授。在此期间,为送往迎来、“罄折道旁”所苦,心情抑郁。后迁南京国子监博士,又因不甘与世俗同流,屡受排挤。他与好友组成金陵诗社,联吟唱和,或出游寻访六朝遗迹,流连忘返,率真任情。后遭诽谤,终被劾罢官。吴稼竳及汤显祖等都为他的遭遇而愤愤不平。回乡后,隐居顾渚山中,“与二三同志,典籍为粻,翰墨为酒”(《复姚叔度书》)。晚年,他为儿女婚嫁所累,生活贫困潦倒,但仍不辍写作,并编刻书籍。他编印的书有《古诗所》、《唐诗所》。删订《玉茗堂传奇》,校刻弹词《仙游录》、《梦游录》、《侠游录》等。所校订编印的书,以《元曲选》最为重要。自著有《负苞堂集》,内收诗文共 9卷。
臧懋循精通音律,对戏曲文学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诗、词、曲“源本出于一”,但戏曲又有自己的特点:戏曲用语,需“雅俗兼收”,为了表现多种多样人物,作者“必须人 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元曲选序》);另外,戏曲“事必丽情,音必谐曲,使闻者快心,而观者忘倦”(《玉茗堂传奇引》),强调音律的重要。他还把戏曲作品分为“名家”和“行家”两类,称“名家”以“文彩斓然”见长,而“行家”则以表现上的“摹似曲尽”为特点(《元曲选序》)。他从“当行”、“本色”的重戏曲演出和真实表现生活情状的特点出发,推崇元人杂剧的“妙在不工而工”,“串合无痕”,即朴拙自然的特色。这是对明初曲坛讲究藻丽的 倾向的否定。他编选《元曲选》,一方面是为“藏之名山而传之通邑大都”,使一代文学不至湮没无闻;同时,也是为了汇集元杂剧的杰作,使当时南曲作家能“知有所取则”。当然,他在戏曲文学上过于重元轻明,对明代作家徐渭、汤显祖作品的批评,也有若干失于偏颇之处。
《元曲选》分前、后两集,前集刊行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后集刊行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每集收杂剧50种,全部共100种。其中包括39位作家的作品69种和无名氏作品31种。有元人杂剧94种,入明的元人作品 6种。臧懋循编此书时所据底本,除他家藏的杂剧秘本之外,还向各地收藏家访求了许多善本,加上宫廷中所用的“御戏监本”。编者对诸本作了比较精细的参互校订和整理,因此《元曲选》所收作品,体例一致,正衬清楚,科白齐全。每折之后还附有“音释”,为杂剧欣赏、演出和研究提供了方便。除此之外,《元曲选》前还有若干附录,有《天台陶九成论曲》,谈角色名目来源并北杂剧常用的五宫四调的500多种曲牌等,有《燕南芝庵论曲》、《高安周挺斋论曲》、《吴兴赵子昂论曲》、《丹丘先生论曲》、《涵虚子论曲》等。这些都是元代及明初的一些重要的戏曲论著。此外,还有《元曲论》,涉及杂剧音律宫调、元代杂剧家、杂剧名目、元代知音善歌之士姓名及简要事迹等内容,为元代杂剧研究提供了资料。
《元曲选》刊行之后,当即受到注意和推重,明代戏曲家如王骥德、徐复祚、凌濛初等,都对臧懋循的这一功绩予以充分肯定,称赞《元曲选》“选刻之富”、“蒐选之勤”,使元代杂剧“典型斯备”。由于臧懋循对所选杂剧作了润色、修改,也引出后人的批评。
元人杂剧长期不被重视,因此,现存剧本只有160余种,仅占现存剧目的四分之一。而这些作品的得以保存,也多半靠了臧懋循的《元曲选》。在此书中,元曲四大家即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 的作品共20种,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元杂剧中思想艺术有较高成就的作品,如《汉宫秋》、《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陈州粜米》、《墙头马上》、《梧桐雨》、《倩女离魂》、《李逵负荆》、《赵氏孤儿》等,都收在此书内。其他如王实甫、乔吉、张国宾、杨显之、石君宝、李直夫、宫天挺、贾仲明等杂剧作家的某些作品,选集中也都有所收录。入选作品虽然在思想倾向和艺术水平上并不全都很高,但总的来说,包括了多种题材、多种风格的作品,入选作家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元代杂剧创作的概貌。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苇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元曲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苇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4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