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Eluosi Zhengjiaohui
[外文]:Russian Orthodox Church
莫斯科和全俄牧首区所属、在礼仪上具有斯拉夫文化特色的一些东正教会的总称。
历史10世纪下半叶,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娶拜占廷皇族公主安娜为妃。安娜去基辅公国时有希腊正教会修士随行。988年,弗拉基米尔受洗入教,并命令全国居民在德聂伯河受洗入教。此后,在各地建立教会、修道院,并派传教士到北方传教。12世纪,莫斯科公国兴起后,东正教常被作为俄罗斯国家统一的旗帜和象征。
1037~1448年间,基辅主教均由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指定。佛罗伦萨公会议(1439)后,俄罗斯正教会在莫斯科大公支持下,于1448年自行召开主教会议,选梁赞主教、俄罗斯人约纳担任都主教。1453年,拜占廷灭亡。希腊正教四大牧首区均为信仰 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俄罗斯正教会高级修士在给沙皇的上书中一再提出莫斯科直接继承于罗马和拜占廷,是“第三罗马”。这一思想对以后沙俄帝国的历史具有一定影响。伊凡雷帝即位后,不满俄罗斯正教会受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管辖的隶属地位。1584年,其子费多尔即位,鲍里斯·戈东诺夫为取得贵族和正教会的好感,趁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耶利米二世到莫斯科劝募之机,取得其同意,成立自主的俄罗斯正教会。约夫任第一任牧首。从此,俄罗斯正教会在自主教会尊称排列上继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四大牧首区之后,名列第五。
1453~1887年间,乌克兰有一属于君士坦丁堡管辖的全俄罗斯和基辅都主教区。1596年,大部分乌克兰东正教神职人员和信徒加入天主教,但保持东派教会礼仪。1687年,该教会又归入莫斯科牧首区。
17世纪,俄国教会史称为大主教制时代。尼康于1653~1656年进行一系列礼仪改革。改革遭到旧礼仪派反对,造成教会分裂。由于尼康主张神权高于君权并干预国政,遭沙皇猜忌,终被流放。但是,尼康的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改革在沙皇阿列克赛·米哈依洛维奇支持下,被强制推行。沙皇彼得一世即位,再次改革俄罗斯正教。1721年,彼得颁布敕令,废除俄罗斯正教牧首制,建立由 管辖的较高宗教事务会议(我国曾译称主教公署)负责管理教会,首脑由沙皇直接任命。同时,在全国8个省分设教区,主教由较高宗教事务会议向沙皇提名,由沙皇决定任命。
1918年,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教会和国家分离、教会同学校分离”法令,以吉洪为牧首的俄罗斯正教会对苏维埃 采取敌对态度。1922~1923年间,以亚·维弗登斯基和弗·克拉斯尼茨基为代表的司祭团体,组织临时高级教会行政署,主张废除牧首制,进行教会改革。后组成由主教、司祭和平信徒参加的全苏主教公会以取代牧首。1943年牧首制恢复,阿列克赛担任牧首。1961年,俄罗斯正教牧首区加入世界 教联合会。自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起,同罗马教廷开始对话。1971年俄罗斯正教会举行地方主教会议,选举皮缅担任牧首,并讨论了同旧礼仪派关系正常化等问题。
苏联现有牧首监管教区4个,即列宁格勒、基辅、克普季齐和塔林-爱沙尼亚教区。主教督管教区76个。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敖德萨设有正教学校,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还各有神学院一所。出版《莫斯科牧首公署杂志》、《东正教通报》、《神学论文年鉴》等刊物。
特点(1)1721年彼得一世对俄罗斯正教进行的改革,使国家和教会、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混为一体,国家对教会有更多的干预权力。
(2)拜占廷灭亡后,俄罗斯正教认为俄罗斯帝国已成为正教复兴的希望,因此,必须将前7次公会议的信条,原封不动地保留和传播。这种倾向对以后俄罗斯正教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虽几经改革,但在基本信条、崇拜仪式和组织机构方面仍保有早期 教的特点。
(3)东正教在俄国传播过程中常与古代斯拉夫人的原始宗教相混杂,故俄罗斯正教保持有不少神秘主义的原始精灵崇拜、仪式和信仰。
(4)允许用民族语言传道,其仪式较复杂、烦琐。教堂内部装饰亦较华丽。
反国教派派别(1)旧礼仪派。亦称老信徒派。该派反对尼康和彼得一世的改革。成员大多为下层贫民群众和低级教士,他们反对 的横征暴敛,宣传平均主义和无 主义。17世纪下半叶形成了强有力的反国教势力,曾遭沙皇的严厉 。
(2)杜霍波尔派。形成于18世纪。该派否认国家和国教会的权威,废除司祭和圣礼,唯一仪式是唱祈祷颂诗,以口传《生命之书》赞美歌和箴言,丰富个人直接启示。相信上帝和人不能分开,认为 就是记忆、理智和意志。其理想是建立地上乐园,敬拜心中的上帝,礼仪仅限于恭敬的鞠躬及彼此行礼。由于反国教倾向和拒绝服兵役,1773年后屡遭 迫害。信徒后大部迁居加拿大。1908年,其首领彼得·弗尼金在南美哥伦比亚曾建立一个杜霍波尔 的公社。
(3)司科蒲奇派。1770年创立。为从俄罗斯正教会分离出来的精神 教派之一支,亦称 派。创立人农民塞列凡诺夫,自称万神之神、万王之王,宣称其使命是在俄罗斯建立弥赛亚王国。该派举行宗教礼仪时着白衣,狂热地旋转舞蹈。成员多数经商,彼此互助。十月革命后影响逐渐削弱。
(4)莫洛阁尼耶派。产生于18世纪。创立人农民西门乌琳,反对正教礼仪,攻击一切圣礼,认为只有圣经是开启默示希望的源泉,并认为不能仅从字义去理解圣经。该派同杜霍波尔派有某些相似,并受到鲍格米勒派的影响,主张均贫富、等贵贱,反对战争。该派遵守法律,服从君主。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曾受到迫害,大部成员移居西伯利亚和北美。成员多为富裕农民。1929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后,势力大为减弱。
(5)末世论派(约翰派)。19世纪80年代从俄罗斯正教分离出的一个派别。创立人喀琅施塔得司祭约翰,宣传末世论,被信徒认为是 的化身,常把他的像挂在家里崇拜。主要分布在乌克兰、北高加索以及一些边远的地区。现仍有少数信徒。
(6)英诺肯提乙派。20世纪初由巴尔塔市司祭列维佐尔·英诺肯提乙创立。他自称是圣灵化身,宣扬世界末日,之后审判即将来临。主张摒弃财产、家庭,热衷于宗教狂热活动。十月革命后转入地下。主要分布于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等地。
上述各反国教派的宗旨虽不尽相同,但它们大都以宗教形式反抗沙皇的专制统治。其社会活动和政治态度往往带有激烈倾向,其哲学观点可视为俄国无 主义的先驱。19世纪的俄国民粹主义和 主义,在反国教派中也可找到一些思想渊源。
自主和自治教会同俄罗斯正教会有历史渊源关系的自主和自治教会有:格鲁吉亚正教会、中华东正教会、日本正教会、芬兰正教会、美国正教会(见东正教)。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彭魄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俄罗斯正教会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彭魄;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