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古诺,C.

[拼音]:Gunuo

[外文]:Charles Gounod (1818~1893)

法国作曲家。1818年6月18日生于巴黎,1893年10月18日卒于圣克卢。父亲是画家,曾获罗马大奖赛第 2名。母亲是钢琴家。古诺自幼从母亲学音乐,后来又拜作曲家A.雷哈为师,在上大学之前已具有相当高的音乐修养,同时还学 美术。183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从E.L.阿莱维学对位法,从J.-F.勒絮尔学作曲,从A.齐默尔曼学钢琴。入学第2年即获罗马大奖第2名,1839年获罗马大奖第1名。同年赴罗马进修。1841年5月1日,他的第1部重要作品《三声部弥撒曲》在罗马上演。1842年秋离罗马回国,沿途访问了维也纳、柏林等地,接触到各国音乐的优秀作品和著名人物。在莱比锡受到F.门德尔松的热情接待,亲自为他演奏和讲解巴赫的管风琴作品。这些活动对古诺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回到巴黎后,曾任教堂管风琴师和歌队指挥。1852年任巴黎较大的男声合唱团──“奥费翁合唱团”的指挥。1858年到抒情剧院工作,在这里他写出了第1批成功的歌剧作品,其中包括使他名垂后世的《浮士德》(1859)。由于普法战争的影响,1870年9月古诺携全家避居英国。由于维多利亚女王十分欣赏《浮士德》而得宠于王室,一度是英国音乐生活中的红人。1874年6月返回法国,不间断地创作直至去世。

古诺早年热心于宗教,在罗马期间,西斯廷教堂的歌声,尤其是G.P.da帕莱斯特里纳作品中的复调音乐手法,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宗教题材的,其中1855年11月22日首演的《圣塞西勒庆典弥撒曲》概括了这一阶段的风格特征:古朴的复调风格中加入了热情的气质,经常用半音转调加以修饰和扩展的收束式,严谨的曲调与织体中透 丰富、灵活的戏剧性手法,并使用了独唱和管弦乐队。这是一种华丽和热情,却又不失其真诚、质朴的风格。这部作品是对宗教音乐的一次改革。

离开神学院之后,古诺的注意力就转向歌剧方面。他的第1部歌剧《萨福》于1851年首演,并不成功。1852年上演的第 2部歌剧《残酷的修女》明显地模仿G.迈耶贝尔的大歌剧,也归于失败。此后他逐渐摈弃了虚饰浮华的大场面,摆脱了统治法国歌剧30年之久的迈耶贝尔模式的影响,确立了自己的质朴而柔美多情的风格。

虽然古诺在宗教音乐和器乐领域都有卓越的才能,也都有成功的作品,但人们主要将他看作一个熟谙声乐及曲调艺术的歌剧作曲家,其代表作品是《浮士德》。

《浮士德》是典型的抒情歌剧,剧本作者巴比埃和卡雷只采用了歌德原诗的第一节和女主角玛格丽特与浮士德的爱情悲剧。在这部作品中,古诺使用的现实主义的、丰富多变而又自然的表现手法,用音乐刻划人物性格的高超技巧,符合时代潮流的、较为通俗的曲调,色彩丰富的和声与配器,以及富有戏剧性的情节等等,都是在大歌剧中所少见的。后来古诺又将道白改为朗诵调,增添了芭蕾舞场面,于1869年起由巴黎歌剧院演出,从此成为受欢迎的歌剧之一。此外,他的著名歌剧还有根据莎士比亚剧本改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古诺的创作发挥了法国音乐优雅、清晰、匀称、洗练、真挚的特长,其艺术观点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追求。就音乐范畴而言,他是个眼界开阔的创新人物;在技术能力上,法国作曲家中难得有人能与之匹敌。但他在政治上、美学上有保守主义倾向,加之对宗教的沉迷和个性上的软弱,限制了他的发展前途。其晚年创作暴 因袭的迹象,当年的质朴变成了平庸。他对G.比才、J.马斯内、以至C.德彪西和П.И.柴科夫斯基等后来作曲家的影响很大。除大量的歌剧而外,他的作品大多为各种形式的宗教音乐,包括现今很流行的《圣母颂》。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光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古诺,C.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光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378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