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ewei-Sitelaosi
[外文]:Claude Lévi-Strauss (1908~ )
法国文化人类学家,结构主义人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比利时。1914~1918年随父母迁居法国凡尔赛附近。1927~1932年在巴黎大学读书,获法学硕士学位。1932~1934年在法国一所公立中学教书。1934~1937年任巴西圣保罗大学社会学教授,曾在巴西内地作民族学调查。1938~1939年在巴西中部进行广泛的考察。1946~1949年任法国驻美国文化参赞。1950年任巴黎大学社会人类学实验室主任。1953~1960年任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常任秘书。1959年任法兰西学院社会人类学实验室主任。1968年获“法国较高科学荣誉奖”金质奖章。主要著作有:《语言学和人类学对结构的分析》(1945)、《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人种与历史》(1952)、《苦闷的热带》(1955)、《结构人类学》(2卷,1958、1973)、《今日的图腾主义》(1962)、《野性的思维》(1962)、《神话集》(1964~1971)。
列维-斯特劳斯深受结构语言学家F.de索绪尔和R.雅可布逊的影响,反对19世纪社会科学中侧重现象过程的“历时态”研究方法,主张对现象采取“共时态”的结构研究方法,即通过现象中超时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来把握现象的本质。在《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一书中,他考察了人类亲属群体中由于直接或间接的婚姻变换关系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社会团结,反驳了关于交换过程是基于经济动机或心理需求的功利主义和心理学解释。他认为,交换关系反映了作为一种独立实体而存在的社会组织模式,因为交换行为要受规范和价值观的调节,交换过程要视它对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来分析。通过对特定婚姻模式和亲属组织的特征分析,列维-斯特劳斯指出,决定交换关系的是社会结构的形式而不是个人的动机;交换关系并不局限于个人间的直接互动,它还可扩展到复杂的间接交换网络。交换过程起因于社会整合和社会组织的模式,而交换过程又促成了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这个见解对交换理论具有实质影响。
在理论上,列维-斯特劳斯主张,任何社会现象都应看成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系统。社会科学应为这些可观察系统提供统计模型,以便概括从经验观察到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些模型归根结柢是更根本的精神实在的表面显现,它们是按各种“内在编码”式规则组织和传递的,可以通过构造“机械模型”加以设想。列维-斯特劳斯指出,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只具有结构意义而不是表面事实意义。他主张通过基于人脑生物化学为基础的普通精神过程来理解文化和社会模式。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观点对当代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和神话学有着广泛影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理群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列维-斯特劳斯,C.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理群;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3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