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Riben meixue
[外文]:Japanese esthetic
在日本产生和演化的,以“艺道”为传统,并逐渐与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相结合的美学理论的总称。日语的“美学”一词来自德语的“asthetik”。19世纪中江兆民最先使用了这一术语,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西方美学在日本的传播,日本开始系统研究美学问题。从那时起,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日本正式确立。日本在翻译和诠释西方美学著作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与日本传统美学思想相结合的日本美学。
平安时代以后到明治维新以前的美学思想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主要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美学领域,将我国作为技能的“艺”和作为理法的“道”结合起来,形成了关于“艺道”的思想。和歌曾被看作是艺道中最主要部分。藤原俊成(1114~1204)著有《千载集》,其子藤原定家(1162~1241)是《新古今集》的撰写者之一。他们认为技能的训练固然十分重要,但只偏重技巧,理法或“道”便会减弱。于是主张超越单纯技能方面的训练,追求内在性的修养,以达到“幽玄美”的境界。
在戏剧方面,观阿弥(1333~1384)完成了能乐的理论,其子世阿弥又使之更加洗练,写下了《风姿花传》(1400~1404)等约20部能乐论书,大大发展了艺道思想。
后来艺道思想渗透到书道、画道、茶道、花道等所有艺能领域。干利秀(1522~1591)把茶道发展为追求闲寂和孤寂心境的艺道。
明治以后,虽然西欧美学思想的输入使传统的艺道思想逐渐衰弱,但它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仍被承续和保持。
现代美学思想20世纪以来日本吸收了西方美学思想,建立起东西方结合的美学。
阿部次郎(1883~1959)最先在日本介绍T.李普斯(1851~1941)的美学思想。他认为,美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而心理学的对象是自我的意识现实。譬如逻辑学,如果离开了“下判断”的意识现实,“判断”就失去了意义。阿部认为,美学中的移情说正是以这种心理学为基础的。阿部的美学思想带有很重的人格主义色彩。
植田寿藏(1886~1973)主要从事欧洲近代美学史的研究,著有《近代绘画史论》、《艺术史的课题》等著作。他注重事实和直接经验,努力阐明这些经验的基本结构,他把艺术的科学研究方向确定为感性的科学。
大西克礼(1888~1959)是I.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的译者,他强调正确地理解和介绍西方美学,主张摆脱以往只注重经验性事实的心理主义美学,用社会学方法说明审美的民族性差异。在《风雅论》、《万叶集的自然感情》、《自然感情的类型》等著作中,他系统地说明了日本的审美意识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他认为,以往的西方美学往往轻视自然美的体验,因此他特别强调在自然观照上的美的特性,并指出美的体验内容有两个根本的部分,即“自然部分”和“艺术部分”,艺术的本质性结构就存在于这两者的融合统一的关系之中。
中井正一(1900~1952)主要研究电影等现代技术所带来的观念、意识的新特点。他提出了机械美、功能美,认为美学必须关心机械的特点,在机械中看到美的时代的特点。他有两个基本美学概念,即美的“物理的集团特性”和“社会的集团特性”。前者指机械中各要素作为全体的一部分才有存在的意义,如电影放映上的真空管、放映镜头、胶卷;后者指作为审美的人的审美情感,是社会集团性 的反映。他的这一理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电影理论、电视和复制艺术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竹内敏雄(1905~ )是日本研究G.W.F.黑格尔美学和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的著名学者,他对德国各种文学艺术理论的介绍作用颇大。竹内反对把美学看作经验科学而只限于艺术研究,他还反对简单化地把艺术的东西归结为美学,认为美学与艺术学在本质上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它们属于不同的层次。美学主要是解决美的存在形态、审美经验、审美价值等美学自身体系的问题;艺术学着重于如艺术技巧、艺术类型和样式等广义上的技术的一般原理问题。他著有《美学概论》、《塔与桥──技术美的美学》等著作。
今道友信(1922~ )是竹内的学生。他认为,美所具有的各种形态不是由对象决定的,它并不存在于事物方面,美的形态取决于意识的接受方式。由于意识结构的不同,自然美、技术美、行为美、人格美等美的种类就不同。因此,美的形态就是意识的形态。他还认为,在审美意识里,知性乃是不可缺少的,所以美更是理性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良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日本美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良;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