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anben
版本类型。我国历代国子监雕版印刷的书本。国子监亦称国子学,亦简称国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较高学府。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始设,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此后的唐、五代、宋、明、清沿用。元代虽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 国子学,但亦别称国子监。国子监刻书始于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事田敏校定“九经”,刻版印卖。到后周广顺三年(953),“九经”全部刻完,前后历时22年。后周显德二年(955),国子监祭酒尹拙奏请兵部尚书张昭、太常卿田敏同校勘《经典释文》,刻版印行。宋代国子监刻书规模和刻印范围比五代时要大得多。景德二年(1005),距建国仅40余年,经、传、正义皆经过校勘,刻版印行。所集书版10余万块。到北宋末年,正史亦由国子监全部校刻行世。南宋国子监所刻书并非都是本监所雕,很多是本监校勘后下各地镂版。如《七经正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诸书,都由杭州镂版。因医方一字差误,其害匪轻,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对重要医书,如《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补注本草》、《图经本草》等,分官详校,镂版颁行。元代中央的刻书机构是兴文署和广成局,属秘书监,不属国子监,故无监本之称。明代南京、北京都设有国子监,刻书数量甚多。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国子监刻有274种,北京国子监刻有41种,共315种。清代修纂校刻书籍由武英殿总其成。故虽有国子监之设,但刻书不多。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弘伟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监本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弘伟;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3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