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anguo-Liangjin-Nanbeichao ciqi
[外文]:Porcelain of the Three Kingdoms,the Western and Eastern Jin,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我国三国至南北朝时代(3世纪初~6世纪末)烧制的瓷器。当时瓷器生产曾扩大到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四川、河北、山东、河南等广大地区。现已发现了多处窑址,如浙江杭嘉平原的德清窑,戴家山、陈山、丁山和焦山的晋窑,江苏宜兴县鼎蜀镇均山和南山一带的均山窑,以及晋代龙丫窑、六十头窑、马臀窑、碗窑、墩窑和大松园一号、二号窑。福建闽侯的洪塘怀安村也发现了南朝窑址。当时青瓷生产已形成一个巨大的瓷窑体系,以浙江、江苏生产的青瓷数量为最多,工艺水平也较高。同时,各地瓷业不仅发展快,而且流通也相当广泛,如南京赵士岗吴墓出土的一件青瓷虎子,上刻“赤乌十四年上虞师袁宜作”铭款。金坛县1970年出土的一件青瓷扁壶,一面刻:“紫(此)鱼浦七也”,另一面刻:“紫(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押者也”。说明三国时期浙江上虞已经有烧青瓷的专业工匠队伍,产品从浙江上虞已销售到江苏的南京、镇江等地。
在当时的成型工艺上,如碗、盘、盏、钵、壶、罐等均用陶车拉坯成型。由于陶车上配置了坚硬光滑的轴顶碗,轴承上的轮盘转速快,成型效率提高,造型规整,胎壁厚薄均匀一致。扁壶、方壶、鸡头壶、羊头壶、虎头壶、槅、俑等器物是将胎泥拍打成片后或用模制,或拼对粘贴,或轮制主体。各类兽头、铺首和柄等零件是用模制、捏塑成型之后粘接成型的。狮形蜡台或辟邪水注一类作品则是模压成左右两半,然后粘合成器。三国、西晋流行的谷仓罐结构复杂,口部和腹部系分段拉坯,然后粘接而成。底和屋檐则用拍片、捏塑拼对,各式人物、禽兽和细部用模印、捏塑、刻划和镂雕等方法制作。瓷釉都是石灰釉,系用石灰石和瓷土配制而成。以浙江越州地区为例,瓷釉 CaO 的含量在 16.09~19.69%左右,金华地区青瓷釉 CaO 为18.14%,宜兴均山为 17.92%。这种石灰釉光泽好,透明度高。胎色对釉色影响很大,如果氧化钙含量过大,则会失透而缺乏光泽。施釉方法一般为浸釉法,釉层厚而均匀。胎釉配制注意了膨胀系数的一致,烧成温度控制恰当,很少有剥釉现象。湖南、四川、江西等地都用本地瓷土,这些瓷土含铝量较高,含铁量较低,胎体要求温度较高,而釉料则相反,要求烧成的温度较低,所以一些作品釉已成熟,而胎并未烧结,形成釉的玻璃质很强,光泽很亮,但胎釉结合不好,出现龟裂或剥釉现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南方以龙窑烧瓷,其结构比汉代龙窑合理、完善。长度约为 13.32 米左右,宽2.1~2.4 米左右。它把东汉龙窑前段斜度大、后段平缓、窑室中间有横向凸起棱脊的结构加以改进,作出独自的燃烧室、窑床和烟道3个有机组成部分。火膛为半圆形,比窑床低,火膛与窑床之间有垂直的粘土墙。窑床似斜长的甬道,前段略宽,后段逐渐变窄,斜度为 13~23 度。这些设计加大了抽力,有利于火焰的流通和增温,使瓷器烧结良好。
常见的器形有碗、盘、钵、盆、耳杯、盘口壶、鸡头壶、羊头壶、狮头头壶、虎头壶、扁壶、方壶、槅、辟邪水注、蛙形水盂、砚台、香薰、谷仓罐、虎子等。造型设计考虑到实用,如盘口壶,三国时期的盘口和底都很小,上腹特别鼓出,重心在上,不平稳,倾倒食物也不方便。西晋以后则颈部加长,上腹鼓出比较缓慢,下腹适当加长,平底也比较宽,重心向下,使用省力。唾盂和罐类也均有这个趋势。碗类凡三国西晋时的多宽腹平底,腹体很浅,东晋南朝的则腹体加高,弧度变缓,底安圆饼状足。槅,三国西晋多作方形方格,东晋南朝的变成圆形。蛙形水盂,东晋以后减少以至消失。鸡头壶由钵形变成加曲柄而瘦长的盘口壶形。谷仓罐,西晋以后中罐作成大口,四小罐被楼台、亭阙和各种堆塑形象所掩没,只占很次要的地位。盖和罐体结合塑出层层楼台亭阙、守卫、佛像、乐队、杂耍人物、飞禽走兽、水生动物,象征豪强地主的权势和财富。
北方烧瓷较晚,已发现的窑址都是北朝时期的,如山东淄博、枣庄,河北临城和内丘均有窑址发现。以青瓷为主,黑瓷次之,并发明了白瓷。主要器形有碗、盘、杯、罐、壶、瓶、盒、莲花尊等,多为生活用具,供器很少。北朝瓷器胎体厚重坚硬,釉层凝厚。在装饰和造型上反映佛教思想的内容比较多。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昂雄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昂雄;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2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