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二人转

[拼音]:errenzhuan

东北曲种。旧名蹦蹦,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3盟。自草创至今,大约已有 2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嘉庆末年前后。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河北的莲花落而形成的。另说是河北莲花落传入东北后,与当地大秧歌相结合,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在发展中还广泛吸收了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皮影、喇叭戏、河北梆子、评剧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二人转在历史上曾形成东、南、西、北4个流派。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南路以辽宁营口县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曾有“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合。

二人转演出形式很多,大体分为单、双、群、戏4类。“单”即单出头,由一人演唱;“双”即二人转,是主要演出形式,由甲乙二人扮一旦一丑,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群”即群唱、群舞、坐唱等,由十多人表演;“戏”是在二人转基础上形成的拉场戏。二人转的表演艺术分为唱、说、做、舞四功。唱词以七言、十言为主,兼有民歌体长短句。唱腔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常用曲牌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三节板〕、〔抱板〕、〔四平调〕、〔五字锦〕、〔红柳子〕等。此外,还有不少辅助曲调、专调和民歌小曲。唱功讲究“字儿、句儿、味儿、板儿、腔儿、劲儿”。高亢火爆,亲切动听。伴奏乐器有板胡、唢呐、竹板等。说功,主要指说口,有“成口”(亦称套口)与“零口”之分。丑逗旦捧,多用韵白。说口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说口还包括说白和数板。做功(亦称扮功),指表演身段和动作,包括手、眼、身、法、步等。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也吸收了其他民间舞蹈及武打成分,并有耍扇子、耍手绢、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独到的技艺。二人转有传统曲目 300多个。代表曲目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猪八戒拱地》等。我国成立后,有大批新曲目出现,如《给军属拜年》、《三只鸡》、《接姑娘》、《柳春桃》、《丰收桥》等。近半个世纪以来,代表性的二人转艺人有:辽宁的徐小楼、郎艳芳、小兰芝;吉林的程喜发、李青山、谷柏林;黑龙江的郭文宝、李太、胡景岐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雅南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二人转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雅南;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2957.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