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ange
[外文]:mountain airs
我国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一般是指人们在上山砍柴、行脚运货、野外放牧以及农田耕耘等劳动中,为抒发感情、消除疲劳或遥相对答、传递情意而编唱的民歌。音乐性格比较热烈奔放,形式较少修饰,艺术表现上具有自由、质朴的特点,即兴性强。
山歌的历史十分久远,其名称初见于唐代。唐李益(约749~约827)的诗中有“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白居易诗中有“岂无山歌与村笛”之句。诗中提到的“竹枝”,就是古代山歌的一种。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有仿作。明清以来,文人收集山歌者渐多,并编有专集,如明代冯梦龙(1576~1646)辑录的《山歌》,内容广泛,包括各种民歌,较为著名。
种类及分布山歌的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南方地区有“客家山歌”、“弥渡山歌”、“兴国山歌”、“柳州山歌”、“震颈红”等;北方地区有“花儿”、“信天游”、“爬山调”、“慢赶牛”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歌更是丰富,如苗族的“飞歌”,蒙古族的“长调”,壮族的“欢”、“加”、“伦”,藏族的“哩噜”以及彝族、瑶族、畲族、黎族的各种山歌,都各具特色。一般来说,南方山歌的风格秀丽悠扬,音域不宽,旋律跳动较少;北方山歌的风格豪放粗犷,音域宽,旋律起伏较大。除上述山歌外,流行于草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还有放牧山歌(见牧歌)。南方各地在农田劳动中所唱的田秧山歌,也属于山歌类。
曲式结构多为单乐段的反复或变化反复。其乐段结构常见的有 2乐句乐段和4乐句乐段两种。此外还有5乐句和其他非方整性的乐段结构,但不甚普遍。乐句结构的变化形式较丰富,大多具有即兴性质。如加垛(亦称“赶句子”,即在句间插入排列整齐的短句或乐节)、句前句后的加腔,以及由于唱腔的自由伸展而引起的乐句扩充等。许多山歌还在开唱或结束时加前、后喊声,有时只是一声自然的呼号,有时则发展成音乐性较强的歌腔,如兴国山歌开头的“哎呀”。
节奏和旋律山歌的节奏较自由,有字密、腔长的特点,即在陈述唱词时节奏较密集;在唱词顿逗处则拉宽唱腔、延长腔幅,并常将旋律上扬,形成高音区的自由延长音,这是山歌最有特征的表现手法之一。
演唱特点山歌的唱法有高腔和平腔两种。高腔山歌主要用假声唱,音质响亮而尖锐,男声的音区与女声音区相近甚至略高。多数田秧山歌、部分放牧山歌和某些南方山歌采用此种唱法。平腔山歌用真声或以真声为主的真假声唱,音调也较高亢嘹亮,多用于歌唱抒咏性强的山歌。
参考文章
为什么我国民歌有的叫“山歌"美术与音乐
带“山歌”的诗句大全(12句)文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泰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山歌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泰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