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ujing
儒家经学的典籍。《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五经的名称始于汉武帝时。“五经”基本上是经过孔丘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而流传下来的。相传孔丘为了教育学生,对古代保存下来的文献记载,进行了选择修订的工作;到晚年,他又把鲁国国史《春秋》作了删订,并把当时用以占卜的《周易》加以整理和阐述。 这样, 他就编定了《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种教材。以后流传下来的只有《诗》、《书》、《易》、《礼》、《春秋》五种,所以称为“五经”。
(1)《诗》亦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 305篇,大抵为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分为“风”、“雅”、“颂” 3类。《风》有15国风,《雅》有《小雅》、《大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2)《书》亦称《书经》、《尚书》,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西汉初存28篇,即今文《尚书》。后来又出现了古文《尚书》。东汉末古文《尚书》失传,东晋时又出现了一批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尚书》就是这样一部今、古文《尚书》的合编本。清代学者已经作出结论,东晋时出现的古文《尚书》是伪撰的,所以也称为伪古文《尚书》。
(3)《易》亦称《易经》、《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64卦和384爻,说明卦和爻的为卦辞、爻辞;《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10篇。
(4)《礼》亦称《仪礼》,后来加上《周礼》和《礼记》,称为“三礼”。《礼记》分《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以《小戴礼记》为主,系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5)《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242年。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穀梁》三传。《左氏传》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见彩图)
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五经”立于学宫,取得了统治思想的较高地位。此后,直至清末,这五种书均为学校教材。两千多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对它们的研究,形成许多流派,写了很多注释和发挥其意义的书。
西汉时代的人把孔丘所编定的书叫做“经”,认为它是万古不变的真理,而把战国以后相传的解释叫做“传”。东汉时代的人给经、传文句作注解,叫做“注”或“笺”。唐代又有人为注作解释,叫做“疏”,作疏不能违反注文的意义,所以疏都遵守 的说法。到了宋代,学者研究经学的风气有很大改变,他们抛开了汉儒注疏的传统,不在名物训诂上多用功夫,而是根据他们的理学观点来解释 。
“五经”的文本,经过秦代焚书散失无存,汉初有人凭记忆重新编撰。汉成帝时,刘向校定“五经”,搜集各种文本互相比勘,决定正误。汉灵帝熹平年间,蔡邕等订正“五经”,刻石立于太学,称为 “熹平石经”,作为 的官书,使天下 都以此为标准。唐太宗时考定“五经”,颁行天下;高宗永徽中,颁行孔颖达等人编的《五经正义》,令学者传 ,明经科据此考试。宋以后,以朱熹学派的解释作为学校的学 标准。明永乐年间,编印《四书五经大全》,作为学校的主要教材。 到了清代,有些人对汉、唐人的注疏感到兴趣,重新钻研 的经学。但这只是私人学者的工作,在国家法令方面,仍以朱熹学派的解释为标准。
宋儒认为“四书”是学 “五经”的阶梯,掌握了“四书”的要领,才可以进一步学 “五经”。因此,元、明、清的士人常常先读“四书”。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四书”必读,“五经”可以专 其中任何一种。
“四书”、“五经”是我国封建时代教育的主要教材,是后人研究我国古代哲学、历史、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章
科学养猪五经获利猪
五经富镇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五经笥造句素材
五经扫地造句素材
四书五经是指哪几部书?交通旅游
《五经》读后感3篇600、1400字读后感作文
带“五经”的诗句文学
《四书五经》读后感3篇600、1400字读后感作文
四书五经造句素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勋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五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勋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2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