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exi Wei-jinmu
魏晋时期酒泉、敦煌二郡境内的墓葬。酒泉附近的墓群,主要在甘肃省酒泉市西北、嘉峪关市东北的戈壁上。敦煌附近的墓群,以县城东南戈壁上的佛爷庙──新店台墓群较大。墓葬的特点是聚族而葬,排列有序,并在外面围筑平面方形的石围墙,均为凿建于戈壁砾岩上的有斜坡墓道的洞室墓,有的墓在洞室中再加砌砖室,地面有砾石起筑的截尖方锥形封土。规模较大的墓有前、后室和耳室,室壁嵌砌题材多样的画砖或绘有壁画。
1944年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夏鼐等发掘过敦煌佛爷庙东区的翟宗盈墓等墓葬。60年代以后,敦煌文物研究所先后在佛爷庙──新店台墓区、酒泉县果园和嘉峪关市新城等处,发掘了一批魏晋墓。
敦煌魏晋墓已发掘的墓葬规模都较小,墓外围墙一般长、宽均在60米左右。义园湾4号墓和5号墓同在一用砾石叠砌的围墙内,围墙东西长66.5米,南北长68.5米,墙宽约1米。围墙门开在侧面的北壁,墙内依次排列着 5座墓道朝东的墓葬。墓道和墓室凿建于戈壁砾岩中,下葬后墓道以沙石回填,因较原来的砾岩松散,故略凸出地表,在地面上可以明显地看清墓道的长度和轮廓。墓内的随葬品,大致与中原地区魏晋墓相近,陶器主要有罐、盘、碗、碟、多子槅、灯等,也有井、灶等明器,有带纪年铭的“五谷瓶”,还有一些漆器、铜灯、铜尺、铁镜、铁刀、铁剪前日用器具,也有少量金饰和一些铜钱。铜钱多为剪轮和无郭五铢、“太平百钱”。这种形制的墓葬,在敦煌一直延续到公元5世纪初的五凉时期。在佛爷庙湾头层台子的墓葬中,出土的“五谷瓶”上有前凉张天锡太清十三年(375)和北凉沮渠蒙逊十年等纪年铭,但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与晋墓基本相同。
酒泉魏晋墓规模较大,例如嘉峪关市新城观蒲9号墓、10号墓和另一小墓,南北并列在一个东西长78.2米、南北长77.45米的砾石围墙内。围墙门开在东壁,门左右各砌有方形墩台。门前筑有长通道,两侧有砾石叠砌的石墙。墙内西侧正对门口处,还用砾石筑一个底长17.3米、宽8米的祭台。酒泉地区规模较大的魏晋墓,均有前、后两室,有的前室还附有两个耳室,墓门有多层拱券,其上再用砖砌建高大的门楼。墓室内多嵌砌画砖,有的还配有小幅壁画。画砖的砖面横置,四周勾以红赭色边框,壁面上一般嵌砌4层至5层。每砖一画,各成独立题材,但同一壁上或相近的几幅,组合起来又能表现出同一主题。主要内容有墓主人居室内的女侍、丝束、衣物或墓主人家居宴饮、奏乐、厨房操作等,1号墓中有表现耕种、采桑、打场、放牧等的场面,(见彩图)有些放牧等劳动者有少数民族的相貌和服饰。3号墓中,有描绘步兵行军、营垒和大队骑兵的画面,还有四处建有碉楼的城堡。从画砖中看出这些墓主人应是当地豪宗强族,他们构筑坞堡,割据一方。当时中原地区的强宗坞堡已趋衰微,但是在河西地区封建割据的坞堡还在发展。这些画砖的笔法粗放,设色简单,形象生动,是研究魏晋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墓室内所置棺木,表面多髹黑漆,有的内髹朱漆,还有的棺盖向内一面有彩绘。墓葬多遭盗掘,出土的陶器有罐、壶、盆、盘、炉、井等,器形与中原地区魏晋墓出土的大致相同。还有丝织品残片、骨尺、铜镜、铁镜、铜弩机、木俑等及一些零星的装饰品。
酒泉墓群中时代较晚的墓,可以迟到东晋即十六国时期。墓室仍为前、后两室。但单幅的画砖已变成布满墓室壁画的整幅壁画,如酒泉丁家闸5号墓。除了描绘墓主人家居宴乐、出行车马、厨房炊事、家内财物等画面外,在墓室藻井绘有正视的重瓣莲花,壁画新出现的题材有内立三足乌的红日和内有蟾蜍的满月,有东王公和西王母,以及其间奔驰着白鹿、天马、神兽、青鸟和羽人的重重山峦。绘画技法也由粗放趋于细密,设色也更鲜明,形态更为传神。
参考书目
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我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敦煌晋墓,《考古》1974年3期。
甘肃博物馆:酒泉、嘉峪关晋墓的发掘,《文物》1979年6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志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河西魏晋墓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志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2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