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ongshan Gucheng yizhi
[外文]:Site of the Zhongshan State Capital
我国战国中晚期中山国都城遗址,史称灵寿城。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据《世本》载,中山桓公复国后,“徏灵寿”。历时约80余年,至公元前 296年被赵所灭,城址从此废弃。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并发掘了两座中山王陵及其陪葬墓。1977~1982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城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和局部发掘。1988年我国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市布局城址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凸角形,东西宽约4公里,西北最长处达4.5公里。城垣依河沟地形修筑,利用河沟作城壕。城内中部筑一道南北向夯土隔墙,将城邑分为东城和西城。城垣现已大部无存。地下城墙基部尚能连贯,宽25~35米。北墙、西墙和南墙上有4处突出城垣的建筑基址,其位置均与护城有关,可能是防御设施。北墙中部和西墙中部各发现城阙 1处。西城内发现一条贯穿东西的干道,宽11米,东接建筑遗迹区,西经西门至城外,残长1500米。东城的东部发现大型建筑群2处,与3号大型建筑群相距约1500米,南北遥遥相对,大致在一条中轴线上。遗址以夯筑高台为中心,两侧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基址上面有圆形柱基,外有夯土墙基。东城西部中区发现大面积的手工业作坊遗址,经局部发掘,基本上可分为 3片手工作坊区。北部为烧制陶器的作坊区,现存面积为东西约200米,南北约250米;其南为铸铜、铁器作坊遗址,其面积南北长 960米,东西宽580米;东南部为制骨器、玉器、石器的作坊遗址,残存面积为东西300米,南北180米。烧制陶器的作坊区内,东部以制陶为中心,西部为密集的烧陶窑区。铸铜、铁器作坊遗址内,北部为铸铜器区。西城的北部为王陵区,南部为大面积的居住区,遗址内灰坑密集;东部为密集的建筑遗迹区,东西均650米,南北约350~800米。发现成组的房基。
墓葬区城内外有 3个王陵区。在西城北部,有两个王陵区,南北相对;一在城西的西陵山下,有王陵两座,东西并列,夯筑封土高达15米。中山王陵以王墓居中,王后、夫人的墓建于两侧,王族墓列于西,各墓均有陪葬者埋于左、右或北侧。王墓陪葬者3~6座,其他各墓陪葬1~4座。已发掘的中山王墓,墓室建于地面上。经夯筑而成,然后填土夯实,设南北墓道,椁室建于墓室后部地表下,四周设 2层大积石,中间为木椁。墓室内前部及东部筑外藏库3个,各不相通。墓前筑有3层大平台,置车马坑及外藏坑3个。椁室早年被盗,主要出土仅为一件兆域图 (铜板)。外藏库出土铜列鼎9件及编钟、石编磬等随葬礼器,其中铁足大铜鼎、方壶、圆壶3件铜器上均刻有长篇铭文,文中追述了先祖及先王的业绩。结合文献记载和铭文所述,中山王系为文、武、桓、成、、、尚等7代。墓内出土的5件大型山字形铜礼器为中山国所特有的礼器,出土的王用器四龙四凤铜方案,十五连盏组装灯,虎噬鹿、犀牛、牛3件错金银屏风座,简易活动铜帐架、中山古酒和中山侯铜钺等均为罕见的珍品。中山国墓葬区已发现 3处,分别位于城外的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墓区范围均在 1平方公里以上。墓区内按家属墓地排列,均为一棺一椁的土圹竖穴墓,早期墓以随葬实用铜器为多,一些小墓则随葬实用的陶罐或陶豆。后期则随葬成组的陶冥器,以鼎、豆、壶、盘、匜、碗、球腹壶、鸟桂盘为主要组合器。
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各个地点均有发现,器形有盆、罐、碗、豆、甑等,建筑遗址的上部和周围发现有绳纹方形空心砖,带纹饰的半瓦当,山座形瓦钉帽以及大量板瓦、筒瓦。半瓦当的纹饰有乳钉云纹、双龙纹、乳钉地兽纹等。在制陶遗址发现不少制陶坯用的转盘、陶拍、制陶模母范、切割陶坯的骨角器。在铸铜遗址发现有炼炉、钳锅、铜渣、剑范、镞范、軎范、马衔范、带钩范、封泥印范,以及“成帛”刀币和仿制燕国刀币、仿制赵国蔺布币的石范和陶范。在这处遗址不远的地方还发现窖藏“成帛”刀币数百斤。铸铁遗址发现有废弃成堆的各种陶范,有铲、?、锛、锄、镰、铚、削等,骨、玉、石作坊区内出土大量骨料、石料、半成品和磨石。
河北省人民 已树立保护标志,划定城址内和王陵区为重点保护区。当地 已成立了文物保护组织。
参考文章
中山古城遗址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英才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中山古城遗址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英才;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2181.html